跳转到主要内容
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脑筋急转弯
  • 古诗词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祝福语
生活难免会有磨难,遇事不要抱怨,无论何时,朋友依然陪伴,只要努力,梦想就会实现,愿你生活幸福,事事如愿!

易水歌

由 古诗词网 | 2025年09月20日 09:58:46
渡易水歌
荆轲
先秦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河流名,在今河北省易县,当时为燕国的南界。
萧萧:秋天的风声。兮:语气助词。
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北风萧萧呵易水森寒,
壮士一去呵再不回返。

战国后期,秦国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自公元前230年始,相继攻韩,克赵,击魏,破楚,弱小的燕国危在旦夕。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公元前227年,失去故国的荆轲,正在燕国作太子丹的门客。为阻止秦国的进攻,燕太子丹请荆轲谋刺秦王赢政。为报国仇,亦为了答谢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荆轲慨然应允,准备以秦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和献燕督亢地图为由,接近秦王而刺之。出发时,燕太子丹同众宾客送荆轲至易水河畔,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高声地吟唱出这首短歌。

这首辞仅两句,乍一看,浅近易懂,直白如话;细细品味,却意蕴深长,正气凛凛,而且颇具艺术功力。全辞仿拟《诗经》“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首先以西风易水起兴,进而引出勇士的壮志情怀,一气贯通,很有气势。

前句交待了出征的时间、地点。萧萧秋风,寒冽易水,皆自然景物,本无情感可言,而荆轲在此寄心中之情志于眼前之景物,情满于风,意溢于水,使其带上浓郁的感情色彩。象声词“萧萧”和形容词“寒”的选用,十分独到精彩。前者诉诸听觉,后者诉诸触觉,营造出一片肃杀、愁惨、悲壮的自然氛围和社会氛围,为下句主旨的出现作好了艺术铺垫。后句紧承前句,点明此诗主旨。因前句蓄势充足,故此句直抒胸臆,高唱出壮士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豪迈而凝重的情怀。荆轲深知,以自身微薄之力,去与执掌千军万马,自幼熟习剑术的秦王对阵,无异乎以卵击石,生还的希望几乎为零。大敌当前,国运未卜,悲哉;以弱敌强,胜负难测,愁哉;知难生还,慷慨赴死,壮哉!荆轲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之举,倘若没有非凡的勇气和胆魄,怎能做到。因此,虽然他“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唱出便嘎然而止,无复他言,却仍使送行者“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见《史记》)。

这首不假修饰,质朴无比的歌辞,“能写出天地愁惨之状,极壮士赴死如归之情“(《岁寒堂诗话》),正是因为荆轲情动于中而行於言,使之具有了感秋风,动易水,惊天地,泣鬼神,慷慨激越,呈现出回肠荡气的巨大魅力。这首歌之所以动人,除了唱出了一位壮士抗暴赴死的悲壮情怀外,无疑还与即景抒怀的环境氛围之烘托有关。前句以“萧萧”风声挟裹着易水河上波翻浪涌的寒冽之气,向读者扑面袭来;再加上岸畔白衣如雪、神色黯然的送行者之背景衬托,顿使诗境染上了浓重的苍凉氛围。而随之跳出的后句,则又以勃发的壮声,应和着未歇的铮铮筑音怫郁直上,压过风声涛影,化作了充斥天地的慷慨雄韵。歌辞语言平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歌辞之苍凉遒劲,歌韵之简短悲亢,使这首歌带有了夺人心魄的震撼力量。

1.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1988.640-645
2.吕进.爱我中华诗歌鉴赏(古代一分册).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45-47
3.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996-997
4.李艳华.最美的乐府诗.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89
5.刘蓝.悲壮的《易水歌》.民族音乐,1994(04):42
6.林庚.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荆轲《易水歌》赏析[J].文史知识,1986(12):29-30

  • 上一条:三江小渡
  • 下一条:赋得北方有佳人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作者

李白
曹操
刘禹锡
刘邦
曹植
杨万里
王维
辛弃疾
屈原
谭嗣同
唐寅
李清照
张志和
苏轼
李商隐
更多>

分类

以古喻今
写山
哀愁
忧民
悲壮
明志
讽刺
豪放
写景
写雨
写雪
春天
夏天
秋天
秋思
冬天
春节
思念
思乡
抒情
叙事
托物言志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寒食节
重阳节
元宵节
小学古诗
初中古诗词
更多>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