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幼女:小女孩,这里指诗人的小女儿。
未知:不知道。巧与拙:灵巧与笨拙。
向夜:将近晚上,指傍晚时分。向,临近。
拜新月: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在农历七月七日晚上渡银河相会。民间因而有青年姑娘们在这天晚上“乞巧”的习俗,即在这天晚上于庭院中摆上果品拜月,请求天上的织女赐给自己以灵巧。新月,初出的月亮。
我的小女儿今年才六岁,不懂什么是巧什么是拙。
七夕之夜也来到院子里,学人家大姑娘乞巧拜月。
这首诗是七夕时所作。诗人有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及,如“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最小。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效古词》)这首诗便是为他的小女儿而作。
这首《幼女词》形式短小,语言简练,而情趣生动,慈心深厚,刻画了诗人对幼小女儿的无边父爱。诗一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表明还小着。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娇女诗》),“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北征》)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有别。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那首五古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小女孩种种天真情事,颇能穷形尽态。而五绝容不得铺叙。如果把左诗比作画中工笔,则此诗就是画中写意,它删繁就简,削多成一,集中笔墨,只就一件情事写来,以概见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画出了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显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1.秦似.唐人绝句选读.南宁.广西语文学会.1980.83
2.篆愁君.唐诗三百首.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269
3.成玮.给孩子的好诗词 跟着民俗学古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113
4.孙建军.全唐诗选注.北京.线装书局.2002.3479
5.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58
6.邓诗萍.唐诗鉴赏大典(三).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85
7.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1301-1302
8.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38-939
9.李世英.唐宋诗歌导读.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36-137
10.陈伯海.唐诗汇评 增订本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400-3401
11.张浩逊.古小诗精华.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