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古诗词
  • 脑筋急转弯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祝福语
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都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加油,你是最棒的!

中秋月二首

由 古诗词网 2025-09-28 13:41:00
对月二首、中秋夜二首
李峤
唐代

其一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其二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盈缺:月圆为盈,月亏为缺。此指月亮。青冥:青天。屈原《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儵忽而扪天。”
东风:春风。万古:万是虚指,极言其久。
“何人”句:传说月中有桂树,故云。《太平御览》卷四引虞喜《安天论》:“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丹桂,桂的一种。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
出轮枝:谓枝干长出月轮之外。轮,指月亮。仲秋月圆圆如轮,故称。
圆魄:圆月。魄,月未盛明时之光,通常代指月。西汉扬雄《法言·五百》:“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李轨注:“魄,光也。”
“皆言”句:古时认为中秋之夜,一处晴,到处皆晴;一处阴,到处皆阴。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犹言天下,全国各处。
安知:怎知道。安,如何,怎么。
雨兼风:风雨交加。

其一
月亮在青天外有圆有缺,任凭东风常年吹拂。
谁在月中种了桂树,不见树枝长出月轮之外?
其二
圆月升上广寒的天空,都说四海之内皆相同。
怎知千里之外的某处,没有雨落同时刮着风?

《中秋月二首》在《全唐诗》卷六三九张乔名下复出,题为《对月二首》。以风格判断,作者当为李峤。此诗无编年,从诗中使用“寒空”、“雨兼风”等清冷沉闷的字眼来看,可能作于作者被贬滁州之时。悲愤出真诗,此诗借月言理很可能与作者联想到自己“昨天日出今朝雨”的仕途遭际有关。

这是抒写诗人由中秋望月而产生的思考的两首小诗。出语平实,明白如话,以疑问句式发人深思是其显著特点。第一首诗中,诗人面对中秋明月,没有歌颂它的清澈明亮,也没有徒发“月圆”而“人不团圆”的人生感慨,而是将其思想的触角伸向大自然的波谲云诡,希图从中探究其个中变化的深层奥秘。这是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而这也就决定了这首诗不同凡响的艺术风格。

首句写月亮所处空间位置及其盈缺变化,诗人由眼前中秋月的盈满圆朗追想到此前和此后月亮的残缺损亏。而这种“盈缺”变化竟能发生在远不可测的“青天”之外,究竟是受什么力量所驱使,这一问题既使诗人高度兴奋,也使其深深的苦闷。次句紧承首句,通过对青空之外月亮图像的直观,诗人相信“东风”一定永远不停地在那里吹拂着,因为诗人分明看到一树粗大的丹桂长年不衰,枝繁叶茂,一直充盈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奇特而丰富的想象。

三、四两句顺接前文,诗人接着又进一步展开想象发问:是哪个人种植的丹桂,为什么它在生长过程中没有伸出月轮外面的枝条?这一疑难问题的提出,其参照系便是诗人生活其中的人世间,这是诗人生活阅历中所从未见过的奇观。虽然无法猜测诗人对当时社会是否有一种不满情绪,但观其通过两种景观的对照将月宫生活写得美妙动人,其向往月宫温舒生活的意向显而易见。传说月宫中长有丹桂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而诗人将其坐实后又通过自身人生经验的积极参与对其进行新的探寻索解,这无疑会增加诗的神妙色彩。

第二首诗紧承前一首,诗人开始从对“中秋月”自身的观照转移到了对其生活空间的认真思考。首句实写中秋月初出时情景。诗人在“魄”前着一“圆”字,具体写出了“中秋月”的形态特征。“寒空”的“寒”字可有两层含义,一是时令进入中秋,入夜后身感清寒;二是夜空幽青,观其色而转生一种清冷之感。以上四字可说已将“中秋月”写尽。作品在“圆魄”和“寒空”之间嵌一“上”字,不仅使句式转向完整,而且由此还产生了多重意义。既生动描绘了中秋月初上时生动形态,暗示了赏月具体时间,同时也使“圆魄”和“寒空”发生了一种直接联系,使人感受到一种月光划破“寒空”后特有的心理愉悦。这种心绪无疑是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李峤及其周围一班官僚们志得意满的心理在特定环境下的自然流露。

然而诗人胸襟抱负毕竟要远远高出于他的许多同僚们。次句由首句引出一句古谣谚,妙在又未直接引用,而是活用其意,使之成为诗歌整体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北宋苏轼诗云:“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这不仅说明早在苏轼之前就流传着中秋月万里阴晴皆同的谣谚,而且也可看出诗人用典的老道。此处只是特指其中晴朗一面,而且还涵纳了特定情境下与诗人属于同一圈子中人共同的心理定势,即认为此时此刻,“四海”之内所有人等一定也会和他们一样心情快愉,怀着一种雅兴欣赏中秋明月。这是一种明显的阶级偏见,诗人却故意不置可否,从而给人以高潮到来之前的平静感觉。

三、四两句逆接前意,一个反诘句如奇峰之突起,问得不同流俗而又顺乎情理。它既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复杂万象的深刻思辨,也表述了对实际存在的贫富不均和由此而来的苦乐径庭现状的直观认识。然而这些认识不是直白地推到读者面前,而是故设疑窦,让读者于反复思考中接受其观点。

这是一首具有哲理意味的诗。然而却能寓其理于一组对比鲜明、富有象征意义的表象之中。细味全诗,其“圆魄”显然含有和平、安定、幸福深意,而其“风”“雨”则明显象征着动乱、痛苦和灾难。虽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立场所限,诗人对其社会不可能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进行本质穿透,但其通过“和平、安定、幸福”的表面现象和局部事实却能深察到“动乱、痛苦、灾难”的社会本相和全局事态,又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而其寓深刻哲理于高度具象的艺术形式之中和融景、情、理为一体的鲜明艺术特征则又决定了这是一首真正的艺术佳品。

1.邵愈强.中国节令诗歌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135-136
2.孟繁森.咏物诗注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55
3.于石.中国传统节日诗词三百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82
4.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8
5.姬沈育.大唐诗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2-13
6.蔡景仙.山水田园诗词鉴赏.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74
7.马茂元.唐诗选(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7.38
8.奥森书友会.大美中文课之唐诗千八百首(上).北京.台海出版社.2018.9
9.胡益民.中外哲理名诗鉴赏辞典.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43-44
10.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51-52
11.霍松林.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54
12.韩丰聚.题画诗选释(第2卷).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1876
13.王永胜.唐代五绝品读与英译研究及韵体英译探索(下).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9.662

  • 上一条:送兄
  • 下一条:山中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作者

李白
曹操
刘禹锡
刘邦
曹植
杨万里
王维
辛弃疾
屈原
谭嗣同
唐寅
李清照
张志和
苏轼
李商隐
更多>

分类

以古喻今
写山
哀愁
忧民
悲壮
明志
讽刺
豪放
写景
写雨
写雪
春天
夏天
秋天
秋思
冬天
春节
思念
思乡
抒情
叙事
托物言志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寒食节
重阳节
元宵节
小学古诗
初中古诗词
更多>
关注知乐知微信公众号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