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其二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其三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侍郎叔:即刑部侍郎李晔,李白的族叔。
竹林宴:用阮籍、阮咸叔侄同饮于竹林事。《晋书·阮咸传》:“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
小阮:即阮咸,竹林七贤之一,是阮籍的侄子。此以以阮籍比李晔,自比阮咸。
清狂:纵情诗酒,无拘无束。
桡乐:谓舟子行船之歌。桡:舟揖。
刬(chǎn)却:削去,铲平。君山:山名,又名洞庭山、湘山,在湖南岳阳西洞庭湖中。
湘水:湘江。洞庭湖主要由湘江潴成,此处即指洞庭湖水。
巴陵:唐县名,今湖南岳阳。
其一
今日与我家贤侍郎共为竹林之宴饮,就像阮咸与叔父阮籍一样。
酒过三杯,请容许我酒醉之后高迈不羁之态。
其二
船上齐唱行船之歌,我们乘着月色自湖心泛舟而归。
湖面上白鸥悠闲不远飞,倒是争相在我们酒筵的上方盘旋飞翔。
其三
把君山削去该有多好,可让洞庭湖水平铺开去望而无边。
巴陵的美酒饮不尽,共同醉倒于洞庭湖的秋天。
这组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这一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运地遇到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赶忙返至江夏。李白获得自由以后,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是因为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想,希望朝廷还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湖南。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当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他们此次同游洞庭湖,心中充满感慨,因有此作。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组纪游诗。它由三首五言绝句组成。三首均可独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独特构思的抒情绝唱。
第一首前两句,借用阮咸与叔父阮籍的典故,暗寓李白与族叔李晔共为竹林之宴饮,同为仕途不通的同怜人,以阮咸自喻,以阮籍比作李晔。后两句讲述作者欲借酒消愁,排遣心中的愁绪。
第二首描绘出一幅酒船管弦齐奏、皓月浮光、静影沉璧、白鸥盘旋飞翔的湖上美景图。四句诗句前后片浑然一体,自然流畅,毫无滞涩之感,声情顿挫之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气势,诗意意境开阔,动静虚实,相映成趣。
第三首前两句说要铲去君山,表面上是为了让浩浩荡荡的湘水毫无阻挡地向前奔流,实际上是抒发他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气,就好像李白想铲去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李白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自己和一切怀才抱艺之士有一条平坦的大道可走。然而,这毕竟是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君山是铲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岖难行。后两句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像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穷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独立,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联系它们的纽带就是诗人壮志未酬的千古愁、万古愤。酒和诗都是诗人借以抒愤懑、豁胸襟的手段。诗人运用独特的想像,不假安排,自然拈出“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诗句。“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句设喻巧妙,令人回味。只有处在这种心情下的李白,才能产生这样奇特的想象;也只有这样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达此时此际李白的心情。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18
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89
3.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435-436
4.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47-749
5.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4-325
6.陈伯海.唐诗汇评(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690
7.安旗.李白诗秘要.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266-267
8.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