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脑筋急转弯
  • 古诗词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祝福语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愿你把握今天,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

由 古诗词网 | 2025年08月23日 14:14:57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辛弃疾
宋代

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沁园春:词牌名,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灵山:位于江西上饶境内。古人有“九华五老虚揽胜,不及灵山秀色多”之说,足见其雄伟秀美之姿。齐庵:当在灵山,疑即词中之“吾庐”,为稼轩游山小憩之处。
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
惊湍(tuān):急流,此指山上的飞泉瀑布。
跳珠:飞泉直泻时溅起的水珠。
缺月初弓:形容横截水面的小桥像一弯弓形的新月。
合:应该。投闲:指离开官场,过闲散的生活。
检校:巡查,管理。长身:高大。
龙蛇影:松树影。
爽气朝来:朝来群峰送爽,沁人心脾。
磊落:仪态俊伟而落落大方。
雄深雅健:指雄放、深邃、高雅、刚健的文章风格。
太史公: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曾继父职,任太史令,自称太史公。

重峦叠嶂的山峰向西奔驰而去,就像千万匹战马回旋一般,忽然之间,众多的山峦又要掉头向东而去。奔驰间正巧有湍急的水流飞泄直下,惊得蹦跳的水珠杂乱地四处飞溅;一座小桥凌空横架,阻截在急流经过的地方,看上去像一轮残缺的月亮,又像一弯刚刚拉开的弓。人老了,最合宜的应该是,就此过过闲散的日子,可老天偏偏叫我多多管事,来掌管这满山十万之多高大的青松。我的茅庐很小,坐落在枝干盘曲如龙蛇的松树影子之外,却难逃在风雨交错的呼啸声之中。
云雾消散,重峦叠嶂争着露出面容与人相见,此刻能看到朝霞如轻纱笼罩一般,清新凉爽的空气从一座座山峰扑面而来。座座山峰好似谢家子弟,衣着得体,仪态俊伟而落落大方;又像是司马相如的庭院府邸,以及所乘的车骑座驾一般雍容华贵。我忽然觉得身在其中,有如面对太史公司马迁的文章一样,无比的雄浑深邃,典雅刚健。我独自行走在刚刚修好的湖堤路上,试问偃湖,什么时候才能展现出烟水朦胧的美好景象呢?

这首《沁园春》词大约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二度落职闲居带湖之时,写的是江西上饶西部的灵山风景。

此词是稼轩山水词中的名篇。读辛弃疾这位大词人的山水词,就会发现他多么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似乎已经进入一种“神与物游”的境界,他笔下的山水似乎和人一样,有思想,有个性,有灵气,流连其间,言感身受,别有新的天地。这首《沁园春》便有这种特色。
灵山“高千有余丈,绵亘数百里”(《江西通志》),有七十二峰。“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就是写这里千峰万壑的宏伟气象。这里的山峦或“西驰”,或东向,好像千千万万匹矫健的骏马在广阔的草原上来回奔驰,在词人笔下,静止的山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词头三句写灵山群峰,是远景。再写近景:“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晶莹的水珠,如万斛明珠弹跳反射。还有一弯新月般的小桥,横跨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词人犹如一位高明的画师,在莽莽苍苍丛山叠嶂的壮阔画面上,重抹了几笔韶秀温馨的情韵。
连绵不断的茂密森林,是这里的又一景色。辛弃疾在一首《归朝欢》词序中说:“灵山齐庵菖蒲港,皆长松茂林。”所以词人接着写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辛弃疾面对这无边无垠的高大、葱郁的松树林,不由浮想联翩:这些长得高峻的松树,多么像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战士。想自己“壮岁旌旗拥万夫”,何等英雄,如今人老了,该当过闲散的生活,可是老天爷不放我闲着,又要我来统率这支十万长松大军呢!诙谐的笑语抑或是乐,抑或是苦,抑或是自我解嘲,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儿。内心深处确实隐隐有一份报国无门的孤愤在。在这种地方,词人轻轻点到即止,顺势落到自己山中结庐的事上来。他说,我这房子选的地点还是不错的,“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每当皓月当空,可以看到状如龙蛇般盘屈的松影,又可以听到声如风雨的万壑松涛,别有一番情趣。
上片写灵山总体环境之美,下片则是词人抒写自己处于大自然中的感受了。辛弃疾处于这占尽风光的齐庵中,举目四望,无边的青山千姿百态。拂晓,在清新的空气中迎接曙光,东方的几座山峰,像天真活泼的孩子,一个接着一个从晓雾中探出头来,争相同人见面,向人问好。红日升起了,山色清明,更是气象万千。那边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峻拔而潇洒,充满灵秀之气,它那美少年的翩翩风度,就像芝兰玉树般的东晋谢家子弟;再看那座巍峨壮观的大山,苍松掩映,奇石峥嵘,它那高贵亮丽的仪态,就像司马相如赴临邛时那种车骑相随、华贵雍容的气派。
词人惊叹:大自然的美是掬之不尽的,置身于这千峰竞秀的大地,仿佛觉得此中给人的是雄浑、深厚、高雅、刚健等诸种美的感受,好像在读一篇篇太史公的好文章,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享受。此中乐,乐无穷。在作者心目中,灵山结庐,美妙无穷,于是他关切地打听修筑偃湖的计划,并油然而生一种在此长居的感觉。
这首词通篇都是描写灵山的雄伟景色,在写景上颇有值得注意之处,它不同于一般描写山水之作,它极少实写山水的具体形态,而是用虚笔传神写意。如写山似奔马,松似战士,写得龙腾虎跃,生气勃勃,实是词人永不衰息的斗争性格的写照,即他词所说青山与我“情与貌,略相似”也。显然,作者写此词,力图透过山峰的外形写出其内在的精神;力图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内在的美写出来。要传山水之神,光用一般写实的方法不行,于是辛弃疾借助于用典,出人意料地以古代人物倜傥儒雅的风采来比拟山峰健拔秀润的意态,又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来刻画灵山深邃宏伟的气度。表面上看来,这两两相比的东西,似乎不伦不类,风马牛不相及,而它们在精神上却有某些相似之点,可以使人生发联想。这种独特的比喻,真可说是出神入化了。当然,为山水传神写照,是纯粹写观赏风景之人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与作者的胸襟、与作者的思想境界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境界,正像辛弃疾自己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词作者这种传山水之神的写意笔法,在山水文学上开创了一代先河,值得后人仿效。

1.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87-1588
2.东篱子.辛弃疾词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235-237
3.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531-532
4.刘乃昌 编选.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97-99
5.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473-2474
6.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386

写山
写景
山水
  • 上一条:静夜思
  • 下一条:公无渡河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分类

以古喻今
写山
哀愁
忧民
悲壮
明志
讽刺
豪放
写景
写雨
写雪
春天
夏天
秋天
秋思
冬天
春节
思念
思乡
抒情
叙事
托物言志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寒食节
重阳节
元宵节
小学古诗
初中古诗
更多>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