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脑筋急转弯
  • 古诗词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祝福语
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如果没有,愿你成为自己的太阳!

琴诗

由 古诗词网 | 2025年09月01日 14:09:45
苏轼
宋代

武昌主簿吴亮君采,携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说,与高斋先生空同子之文、太平之颂以示予。予不识沈君,而读其书,乃得其义趣,如见其人,如闻其十二琴之声。予昔从高斋先生游,尝见其宝一琴,无铭无识,不知其何代物也。请以告二子,使从先生求观之此十二琴者,待其琴而后和。元丰六年闰六月。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吴亮采、沈君:无考证。
高斋:赵阅道。
无铭无识:没有铭文,没有款识。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匣:放琴的琴匣。
“若言”两句:暗含佛家《楞严经》“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之意。

武昌主簿吴亮君采携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说,和高斋先生,空同子之文,太平之颂给我看。我不认识沈君,然而读了他的书,知道其旨趣,如同见到了本人,听到了琴的声音。我从前和高斋先生交往,曾见他珍藏一琴,既没有铭文也没有款识,不知是什么朝代的古物。请告诉两位先生,让他们请沈先生拿出琴来观赏,知道客人对琴有兴趣才会高兴。元丰六年闰六月。
如果琴声来自于琴,那么放在琴匣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
如果琴声发自手指,那么为什么不在你的手指上听琴声?

《琴诗》元丰四年(1081)于黄州作。作者在《与彦正判官书》中谈到此诗是他听人弹琴后有感而作,并自认此诗为“偈”,即类似佛经的颂词。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了两个设句来启迪人们:有好的琴,又有琴师高超的弹技,才能演奏出动听的曲调。不仅音乐如此,任何事业要取得成功,都是主客观统一的结果。这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是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揭示出来的。琴是供人弹奏的乐器,它本身是静止的物体,只有当人的指头拨弄它时才会发出声响,人的指头本身是不会发音的,琴的声音只有借助人指的拨弄才能发出,离开了琴,手指本身不能发音。这说明事物是相互依存的。从物体运动的角度来说,二者之间互相摩擦才能产生声音。这是作者进一步对其父苏洵的“风水相激成纹”说的具体运用,也是托物寓理手法的成功运用。
全诗运用了散文句式,诗味虽然不太浓,但诗中的理趣却弥补了它的不足,仍然是耐人寻味的诗,多少体现了宋诗的特征。

1.邓亚文著,五朝千家诗 宋元,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10,第61-62页
2.韩达编著,古代哲理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170-171页
3.杜兴梅,杜运通评注,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线装书局,2011.07,第262-263页
4.陈祖美主编,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集,河南文艺出版社,2015.07,第236-237页
5.殷光熹著,宋诗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03,第127-128页
6.思履主编,国学知识大全,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4,第266页

哲理
  • 上一条: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 下一条: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分类

以古喻今
写山
哀愁
忧民
悲壮
明志
讽刺
豪放
写景
写雨
写雪
春天
夏天
秋天
秋思
冬天
春节
思念
思乡
抒情
叙事
托物言志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寒食节
重阳节
元宵节
小学古诗
初中古诗
更多>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