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脑筋急转弯
  • 古诗词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祝福语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愿你心中的那份纯真永不改变,愿你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生查子·游雨岩

由 古诗词网 | 2025年09月02日 10:46:36
生查子·独游雨岩
辛弃疾
宋代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生查(zhā)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此词双调四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雨岩:在江西永丰县西南博山附近,岩中有泉水飞出,如风雨之声。
行云:云彩流动。
和(hè):跟着唱。余:我。
空谷:深谷。清音:指空谷中潺潺的流水声。
一曲:一湾。桃花水:即桃花汛。农历二三月桃花盛开时节,冰化雨积,黄河等处水猛涨,称为桃花汛。《汉书·沟洫志》:“如使不及今冬成,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有填淤反壤之害。”注云:“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玻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水衡记》:“黄河二月三月水,名桃花水。”

人在溪边行走溪水映照出人影,蓝天倒映在清清的溪水里。蓝天上有飘动的白云,人正行走在那飘动的白云里。
我放声高歌,谁来应和?只听空幽的山谷清音响起。那响声不是来自鬼怪神仙,而是桃花旁的流水声悦耳无比。

此词作于辛弃疾罢官之后闲居带湖时期,具体创作年份难以考证。辛弃疾在职期间积极筹措恢复中原大计,遭到主和派的排斥、打击和嫉恨,被朝廷罢职闲居。抗金理想不能实现,报国壮志一筹莫展。因此,他深感苦闷和孤独,便创作此词以抒发胸中悲愤。

此词赋雨岩清溪小景。一般双叠的词,往往上片写景,过片后抒情,这一首却并非如此,而是上下片皆即事叙景,寓情于事与景中,构思新颖,剪裁精妙。

上片写词人游览雨岩见到的景色。第一句“溪边照影行”,是点题,写游人;第二句“天在清溪底”,写清溪和蓝天;第三句“天上有行云”,写行云;第四句“人在行云里”如同电影中的定格,总写溪、人、云,展示了水底的一个画面。作者在这里所描写的人、天、云都不是实体,而是水中的倒影。清清的溪水,不但是雨岩的优美景色之一,而且也成了词人摄取这张风景小照的胶卷。游人的身影、碧蓝的天空、飘动的浮云,都通过清清的溪水映现出来。“人在行云里”这样神奇美妙的景象,真可谓巧夺天工,不但使描写的景物高度集中,而且意境更为清新活泼,整个画面非常生动,所描写的景物,全部处在变化之中,溪水自然是流动的,游人漫步岸边——“影行”,白云飘转空中——“行云”,这就使画面充满了动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下片咏溪水声音动听,空谷清音与词人歌声相互响应,仿佛是一首和谐的歌曲。过拍二句,写自己“高歌”而问“谁和余”,意在殷切希望有相和者。不闻有人和,所闻者只有“空谷”中响起的“清音”,意在感叹孤独。这种孤独感,恐怕不能只理解为没有旅游的伴侣,必须同词人力主抗金、和者甚寡、当时正被打击、被弃置的特定生活联系起来,看到这是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的有意无意的流露。结尾二句写得极为细腻。这里借用了苏轼《夜泛西湖》中的诗句,表现词人听到“空谷清音起”后的心理活动。“高歌”之后,在这四望无人的地方,乍一听到“空谷”的“清音”,初起怀疑是鬼怪,继又怀疑是神仙,末了又加以否定,最后点明是“一曲桃花水”。如果说上片的写景,重在刻画形象的话,那么下片的抒情,则是着力描绘声音。哗哗的流水,飘荡的歌声,不仅使寂静的山谷增添了生气,也为上面的图画配上了音乐。

清人沈祥龙《论词随笔》说:“词贵藏于内……于言外有所感触。”这首词意境优美,用平易通俗、流畅自然的语言,描绘出静中有动的图画,还配着富于形象的歌声与音乐。同时,作者把辛酸的感触,藏在迷人的画面背后;把满心的苦闷,融于优美的乐律之中。此词一题作独游雨岩,其中的“独”字,透露出苦闷的气息。起拍第一句“溪边照影行”,这一画面里,只有一个倒映在水中的人影,说明了“独游”,而比“独游”更深刻,因为它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在这特定的氛围里,那清清的溪水,蔚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这些美好的景物,也染上了凄凉冷清的色彩,成为词人表达孤独之感的衬景。“人在行云里”,不止是倒影交织的画面,也写出了词人不苟随世俗的决心和孤傲清高的品格,暗写了自己遭受打击的原因。内心澎湃的激情和遭受压抑的苦闷,终究是掩遮不住的,“高歌”正是词人内心感情的流露和发泄。然而,并没有人能理解他,与他相和的,只是空谷里的溪水。词人的“独”唱,同哗哗的水声,从声音方面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气氛。这种“高山流水少知音”的感慨,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而这种“曲高和寡”的情景,正是他收复中原的主张不能得到采纳的写照。那幽深寂静的山谷,那溪水漂浮的残花,不能不说带有象征意义。所以,这首词表面上是记游,描写水光山色,实际上处处贯注着词人愤激的感情,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闲居家乡、有志难伸的苦闷和寂寞,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国事的关心。他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又不忘怀于世事,正表现了词人退居时期的内心矛盾,说明他并没有因自然风光的优美而陶醉、而颓废。

1.唐圭璋.全宋词(三).北京.中华书局.1965.1904
2.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345
3.刘乃昌 编选.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58-59
4.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53-1555
5.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386

写景
悲愤
抒情
  • 上一条: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下一条:行香子·草际鸣蛩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分类

以古喻今
写山
哀愁
忧民
悲壮
明志
讽刺
豪放
写景
写雨
写雪
春天
夏天
秋天
秋思
冬天
春节
思念
思乡
抒情
叙事
托物言志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寒食节
重阳节
元宵节
小学古诗
初中古诗
更多>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