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古诗词
  • 脑筋急转弯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祝福语
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都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加油,你是最棒的!

蚕妇

由 古诗词网 2025-09-27 17:18:40
张俞
宋代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蚕妇:养蚕的妇女。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
市:做买卖或买卖货物地方。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遍身:全身上下。罗绮(qǐ)者:指身穿绮罗的人。罗绮,纯丝织品,有花纹,此指丝绸做的衣服。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

昨天进城卖蚕丝,回来的时候眼泪沾湿了汗巾。
那些身上穿着绫罗绸缎的人,都不是养蚕的人。

宋代初期,其社会形势比起晚唐、五代百余年来的混乱局面,表面上安定得多,广大人民辛勤劳动,努力生产,使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但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便大量剥削,以其所得的物质财富来宠养前朝的降王、降臣和庞大的官僚地主集团。张俞屡试不第,深明民间疾苦,此诗即是诗人目睹了劳动者的辛劳后,为揭露这种剥削压迫现象而作。

这首诗写的是养蚕女进城后的所见所感。诗中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平凡和悲苦,并对不平等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控诉。

诗的前两句写蚕妇进城卖丝引起的伤感。通过蚕妇“入城市”、“泪满巾”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泪满巾”可以看出蚕妇感情刺激之深,尤其一个“满”字,表现了泪水之多,伤感之重。至于蚕妇为什么入城,是去卖蚕茧或卖自己缫的丝还是做其他事,这前两句给人留下了一个悬念,引人深思。

而后两句则是对前两句的解释,“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那些“遍身罗绮者”,穿着十分华丽的丝绸衣服,却并非自己养蚕做成。一句“不是养蚕人”,十分尖锐地揭示出封建剥削制度不合理的现实,不劳而获者掠夺了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那满巾泪水正是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

此诗用朴素的语言无声地揭示了社会的极端不公。通过一个养蚕妇女之口,深刻控诉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残酷现实,揭示出封建社会极为严重的阶级对立。诗中不着一字议论,却无声地控诉了以养蚕为生、深居僻乡的劳动妇女这一形象。那位蚕妇的神态、见闻、感受都写得绘声绘色、有血有肉,就以这么一个生活细节,来深刻揭露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立意深刻,构思巧妙,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全诗语言明白如话,含意深刻,发人深省。诗中淳朴通俗的语言,明快流畅的韵律、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成为流传很广的诗作。

1.田国钰.《中学生古诗文助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18
2.章华彪选编.《365夜幼读古诗》.知识出版社.1991.64
3.郑碧雯主编,小学语文传统名篇赏析,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12,第355页
4.姜书阁著,中国文学史纲要 下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09,第391页
5.代汉林编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03,第282页
6.徐思源.《古代诗歌精品阅读》.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219
7.张贤明主编,中国好诗歌 最美的古诗词,现代出版社,2015.01,第131页
8.霍松林著,霍松林选集 第十卷 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10,第363页

  • 上一条:宫词
  • 下一条: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作者

李白
曹操
刘禹锡
刘邦
曹植
杨万里
王维
辛弃疾
屈原
谭嗣同
唐寅
李清照
张志和
苏轼
李商隐
更多>

分类

以古喻今
写山
哀愁
忧民
悲壮
明志
讽刺
豪放
写景
写雨
写雪
春天
夏天
秋天
秋思
冬天
春节
思念
思乡
抒情
叙事
托物言志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寒食节
重阳节
元宵节
小学古诗
初中古诗词
更多>
关注知乐知微信公众号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