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刍(chú)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2.犹橐龠(tuóyuè):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3.屈(gu):竭尽,穷尽。
4.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5.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6.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不仁”是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第五章的核心命题,属道家哲学典籍中的经典论述。该章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纲,通过祭祀用草狗(刍狗)的意象,阐释天地对万物无偏私的自然法则,主张天道运行超越人类伦理的“仁”。文中以风箱(橐龠)为喻,强调虚空状态蕴含生机,万物依循客观规律生灭,提出“守中”理念反对过度干预。
传统解读认为“不仁”体现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的公正性,圣人治国应效法此道,施行无为而治。部分诠释则侧重其自然规律的强制性,指出人类需破除功利视角,以“道”观照万物平等。该命题通过消解拟人化情感,构建了道家自然观的哲学基础,成为理解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关键切入点。
典故
老子《道德经》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一般人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或者故意曲解来作幽默用的。老子“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同冷猪头、牛、羊等一样功能。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儒家常说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1.第五章·老子道德经[引用日期:2025-10-21]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来哟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5-10-21]
3.老子论坛:《道德经》之“天地不仁”新解.腾讯网.[引用日期:2025-10-21]
4.和你一起读《老子》天地不仁.腾讯网.[引用日期:2025-10-21]
- 上一条: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