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1.雁门:唐代州属县,县有西陉关,即雁门关,为边防重地,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
2.鞴(bèi)马:指战马不卸鞍鞴,以备不虞。鞴,即把鞍辔等套在马上,装束马匹。
3.“五道”句:《汉书·匈奴传》载,汉宣帝本始二年(前72),遣御史大夫田广明等五将军,分别自西河、张掖、云中、酒泉、五原同时出兵以伐匈奴。这里借指唐诸军分道出兵。
4.“孤军”句:《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这里指将军孤军迎敌,百战不衰。
5.“功多”句:《汉书·张冯汲郑传》载,西汉云中郡太守魏尚善养士卒,多谋善战,功多未受重赏,反而因一次上报杀敌人数,差了六名,被关进狱中。此用其事。翻,反而。
秋风在夜晚暗暗吹过边塞的河流,吹过雁门的桑田,边地一片萧瑟。
远远地能够看见胡地有人在打猎,边塞已经十分寒冷,战士们只能在严霜中风餐露宿。
在战场上,兵士们被分成五路作战,将军孤军奋战,身经百战。
结果功劳多的反而会被下狱,想起这,真是让战士们伤心啊!
这首诗当是诗人漫游河东时所作,《乐府诗集》中题为《塞下曲》其一。由于王昌龄有边塞生活的经历,所以他的边塞诗都是纪实之作,即使是一些借边塞之事以抒发情怀的作品,也是以他边塞生活的体验为基础的。由于封建时代军队的性质,即使是在基本上是正义的战争中,军中的矛盾仍然存在。像王昌龄这样的有识之士,在边塞生活中,不仅看到了广大官兵轻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热情,更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军中黑暗的现实:军官腐败,战士艰苦,上下苦乐不均;朝庭失策,统帅无能,战而无功,不能求得边境的安宁,使战争旷日持久,使士兵和后方亲人长久地忍受着征戍离别之苦。为此,王昌龄曾在诗中流露过对安边良将的渴盼。更让人愤慨和不能接受的是,真正能为国立功的才干卓越的将士,却常常受到压抑、打击,甚至残害。这首诗即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真实反映。
这首《塞上曲》写的是一位在艰难作战中取得胜利,建立了功勋,反被黜下狱的将军的不幸遭遇。诗的前两句描写环境,并交待出时间、地点以及诗中人物的行动。时值秋季,又是在一个夜晚,雁门关上,一伙军马连夜过河。所谓“胡天八月即飞雪”,塞外的秋天,本来就已经非常寒冷了,秋天的夜晚,就更让人寒凉难耐。在这样的环境描写中,诗人只想突出一个“寒”字,因此他没有用更多的景物来大加渲染,只用秋风夜啸,造成寒风彻骨的氛围,使读者联想到,在这样寒冷的秋天的夜晚,渡过冰凉的河水该是何等的艰苦。
“遥见胡地猎,精马宿严霜。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遥遥望去,夜色朦胧中见胡人一队出猎的人马。大军夜渡,顶着劲风,踏着冰凉的河水,当然不是为了去观猎。再看他们,也并没有胡人出猎的那种轻松愉快。夜营时仍是全副武装,人不解甲,马不卸鞍,随时可以出发。接下来两句,则道出了这队人马的真正来意。在这里,诗人借用了汉宣帝曾遣五路人马去讨伐匈奴的古事,使读者知道了这路人马也是来打击这些胡人,抵御外辱的。“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最后一句才是揭示这首诗主旨的关键之所在。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敌我交锋的过程,但“功多”句已表明这场战争是胜利了,而从“孤军百战场”中,又可看出这场战争是多么艰难,胜利是多么来之不易。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艰难环境中,率孤军奋战,并且取得了胜利的有功之臣,却反被下狱问罪,难怪士卒要为之心伤了。
诗中前四句对胡地秋寒、部队宿营场面的描写颇有悲凉慷慨之气,正是有了这四句的蓄势,才使得后面的转战愈显艰苦,有功获罪让人更感不平。全诗叙事议论,皆有所指,增强了这首诗的说服力,寄寓着作者对边疆爱国将士深深的同情和对朝廷是非不分,赏罚不公,有功不赏的强烈不满,读来颇为震撼人心。
1.周蒙.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383
2.夏于全.唐诗宋词 第2卷 唐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231-233
3.周蒙.毛泽东喜读的古典诗词曲赋500篇.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256-257
4.李炳海.唐代边塞诗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352
5.王军.边塞诗派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1-12
6.夏华.乐府诗集.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8.268
7.胡问涛.王昌龄集编年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