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古诗词文
  • 脑筋急转弯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成语
  • 祝福语
  • 我的收藏 (opens in new tab)
愿你在人生的旅途中,遇见最好的自己,成就最美好的未来。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由 古诗词网 2025-11-11 11:46:52
左丘明
先秦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1.齐侯:齐桓公。
2.楚子:楚成王。
3.风:雌雄相诱。
4.管仲:齐国大夫,曾辅政于齐桓公,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召康公:周文王庶子,食邑在召,康是谥号。太公:即姜太公吕望,齐国始祖。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九伯:九州之长。
5.履:践踏。这里指齐国的边界。穆陵、无棣:皆齐地,前者在今山东临朐南,后者在今山东无棣一带。
6.包茅:包成捆的青茅。缩酒:祭祀时把酒倒在成捆的青茅上渗下去,就像神饮了酒一样。一说为滤酒。
7.陉(xíng):山名,在今河南偃城东南。
8.屈完:楚大夫。
9.不穀:不善,诸侯谦称。
10.徼(yāo):求。
11.绥:安抚。
12.方城:楚地山名,在今河南叶县附近,为楚与中原国家的边境地带。城:城墙。池:护城河。

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的军队侵袭蔡国。蔡军溃败,就接着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人到诸侯军中说:“君侯住在北方,寡人住在南方,就是牛马发情狂奔也不能到达彼此疆界。没料到您竟然会来到我们这里,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祖太公说:‘五等诸侯,九州之长,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佐周王室。’赐给我们先祖征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该进贡的包茅不进献,使天子的祭祀缺乏供应,无法洒酒请神,寡人为此而来问罪。昭王南征没有回去,寡人为此而来责问。”使者回答说:“供品没有送来,这是寡君的罪过,岂敢不供给?昭王没有回来,君侯还是去问问水边上的人吧。”

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夏天,楚成王派屈完到诸侯军驻地。诸侯军后退,驻扎在召陵。齐桓公把诸侯的军队列成战阵,和屈完乘一辆战车观看。齐桓公说:“难道是为了我个人吗?是为了先祖建立的友好关系应该继续,与我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侯惠临鄙国求福,屈尊接纳寡君,这正是寡君的愿望啊。”齐桓公说:“用这样多的军队来作战,谁能够抵御他们?用这样的军队攻城,什么城池不能攻克?”屈完回答说:“君侯如果用德行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您?君侯如果使用武力,楚国将方城山作为城墙,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众多,也没有用得上的地方!”

屈完和诸侯订立了盟约。

中国之史始于轩辕之世,其后有《尚书》《春秋》,然其书或存残篇断简,其记事无非微言大义,不能曲尽其事。到了左丘明氏创为传体。传者,转也。转受往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其记事讽寓,褒见一字,遗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这篇故事的背景是齐国在打败蔡国之后联合诸侯攻打楚国。

《左传》虽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它的文学因素极为丰富。它善于具体地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并善于对庞杂的历史资料加以精心剪裁安排,使之故事化和形象化,这就使得它在相当程度上有了文学色彩。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一文,对人物的描写十分鲜明生动,齐桓公、管仲、楚使、屈完,无不声形并茂跃然笔间,故事首尾完整,有因有果,层次分明。齐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出使,齐师次于陉,屈完出使,最后以双方结盟终了,顺次连贯,气韵不断。而且在情节安排上,疏密相间,跌宕有致,格外引人入胜。

其时,齐楚对峙,南北争强。齐国自葵丘之盟以来,野心膨胀,争霸北方富庶之地。而楚在齐鞭长莫及的蛮夷之族也潜滋暗长,依山傍水。励精图治,也雄据了一方。当时各诸侯国形势的消长,一方面取决于天时地利国力弱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各国外交的胜算和结盟的成否,胜算则外交,成功则盟结。是以鸡鸣狗盗之徒,扛鼎击剑之士四出游说,以三寸不烂之舌动山河削版图,诸侯间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和微妙,暗的明的,强的弱的,唇枪舌剑,各呈纷纭,相持难下。此文写齐桓公伐楚不成屈完盟诸侯,正是抓住这一特殊时期人物的独特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展开铺叙描写,曲尽能事地描绘了齐侯一副恃强凌弱横蛮无理而又少智寡谋的霸主形象,管仲的狗仗人势为虎作伥而节外生枝之能事以及楚使的随机应变,和四角玲珑而又八面威风的无懈可击的对答,特别是屈完的话,不卑不亢,委婉中带有强硬,以如簧之舌流水之智迫使齐侯就范,读来令人拍案称绝。

此文是记叙文,但作者以其高超的技巧使一系列的情节故事化。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写在齐伐楚的过程中,桓公“大意失荆州”矫揉取辱和屈完不辱使命以及诸侯订盟的经过。但它并不是平铺直叙地简单记载一下事情的经过,更不是通过作者之口三言两语地发表什么议论,并通过人物的某些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典型场面的烘托描写,构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使一次历史事件的经过,有声有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如目睹其事,身临其境。如文章开始,先写四年春齐师灭蔡继之侵楚,楚子出使以如流对答责问齐桓、管仲的挑衅肇事,从春到夏,寒暑易节,一直写到屈完及齐侯乘而观之终及结盟。其中有管仲和屈完侃侃沥沥声情并茂的言辞,以及双方相互诘难时雄辩的口才,机变的头脑,犀利的辞锋。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系列具体而又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一篇有首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具体的描写中,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具体的矛盾冲突中,来立体化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的各个侧面和层次。例如,文中写管仲的善于造事生非,怎样从鸡蛋中找骨头就是通过他的具体言谈来表现的。管仲要为齐国的侵略行为找借口,上溯百年拉上祖宗几代的远亲关系,说今天的征伐行动全是先王遗留下来的权力和责任,说得冠冕堂皇,娓娓动听。“王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事实又是怎样呢?恰好相反,齐侯此时正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接下来又不惮其烦地列举了具体的范围以加强语气的可信度和言之凿凿。退一步想,假如说这是先公遗命,那么楚方肯定会问,为何以往不这样做而今则一反常态,不惜跋山涉水挟王拥兵而来呢?管仲不待对方回答就又列举了对方的几桩罪状。一是包茅不入,二是昭王南征而不复。包茅不入,事情小之又小,不足以成为大动干戈、兴师问罪的缘由。而昭王南征不复,更是一桩无处稽查,难以寻津的无头谜案,而管仲却振振有词毫不赧颜地说出来。这样就把管仲作为游说之士和谋略家的内心的奸险狡诈以及一副恃强凌弱的嘴脸如雕如镂地刻画出来。作者描写楚国使者在当时齐强楚弱的情形下的肩负的使命和不屈,采用移情换景之法,写来别有洞天。楚国使者一方面不能凭逞匹夫之勇和一时之愤而触怒于齐,另一方面又不能有负使命,使齐轻看了楚,是以言语谨慎委婉,寓讥讽于平和,藉反击的辞锋于有意无意之中。言语温和,态度雍容,机智百出,读来饶富趣味。以南海、北海喻齐、楚相去之远,以风马牛相诱而不相及比喻两国互不关涉。实际上也就暗地里指责了齐国的侵略行为。其中“不虞”“何故”等句语气平和而强烈,实有很强的针对性。

作者对齐侯的强横自负和屈完的机警更有精彩淋漓的描画。齐侯把军队一字儿摆列开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自己力量的强大,二是为了给楚国和楚使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使之望而生畏,不战而降,可谓用心幽远深长了。齐侯的一番话“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寥寥数语,就把齐侯对楚国觊觎已久、垂诞欲滴的谗态,以及奸诈狡猾、表里不一的伪君子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而此时的屈完并没有被齐侯召集的百万诸侯之师吓得瘫了手脚而心慌意乱无言以对,而是镇静自若,胸有成竹地沉着应战。听完齐侯这番假惺惺的话,屈完既不急于揭穿齐桓公的险恶居心,更没有怒火中烧、目眦尽裂,逞一时之血气,而是惺惺相惜、老练而谦虚地回答:“承蒙您的关照,收容我们的君国,这正是我们所愿意的呢!”齐侯听了正中下怀,更加飘飘欲仙起来,一时间终于按捺不住夸傲之心,对敌应有的警惕消化殆尽,大言不惭地自吹自擂起来,“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俨然以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自居。而屈完见时机已到,于是一语破的,不急不缓、不卑不亢地给以回击,晓之以理,析之佐据,软中带硬,圆中有方。“虽众,无所用之!”简单明了的一句话就把齐侯自诩为天下第一的大梦戮穿了。这样,齐侯的外强中干、虚妄好胜和屈完的外圆内方、机警沉着的性格都推到了高潮,令人读了如沐春风,称快不迭。

其次是此文很注意叙事的详略,详则点滴备述,洋洋可观,略则微言大义,寥寥数语。如前面“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片言只语就把楚齐面临的情况交代清楚。全篇繁略相间,而详写的地方尤多,这是此文的成功之处。

此篇是记叙外交使事,所以很多外交上的辞令也很值得学习研究。如楚使把齐侯的侵犯楚境说成“涉吾地”,齐侯自称为“不谷”,屈完称楚子为“寡君”等都是典型的外交辞令,可资借鉴。

1.傅德岷、赖云琪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16-17
2.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中华活页文选(高一版),2014(09):64-66.
3.关永礼主编.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28-32

  • 上一条:季梁谏追楚师

猜你喜欢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江南意
杂诗
长歌行
老圃堂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作者

李白
曹操
刘禹锡
刘邦
曹植
杨万里
王维
辛弃疾
屈原
谭嗣同
唐寅
李清照
张志和
苏轼
李商隐
林杰
杜甫
贺知章
崔颢
欧阳修
陆游
曹丕
王湾
李峤
李贺
虞世南
白居易
马致远
岑参
叶绍翁
更多>

分类

七夕节
七言古诗
七言律诗
七言绝句
中秋节
乐府诗
乐观
五言律诗
五言绝句
亲情
以古喻今
借古讽今
借物喻人
儿童
元宵节
写山
写景
写雨
写雪
冬天
劝勉
劝学
劝谏
动物
励志
友情
叙事
古文观止
古诗十九首
史记
史论
同情
告诫
咏史
咏怀
咏柳
咏梅
咏物
咏竹
哀思
哀怨
哀愁
哲理
唐诗三百首
回忆
更多>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