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古诗词文
  • 脑筋急转弯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成语
  • 祝福语
  • 我的收藏 (opens in new tab)
愿你的每一天都充满阳光和希望,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自信。祝你生活美满,幸福每一天!

亲政篇

由 古诗词网 2025-11-20 10:19:53
王鏊
明代

《易》之“泰”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曰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听政。”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门曰承天,元正,冬至,受万国之朝贡,则御焉,盖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极门,其西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盖古之正朝也;又北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则垂拱殿,正旦、冬至、圣节称贺则大庆殿,赐宴则紫宸殿或集英殿,试进士则崇政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谓之轮对,则必入陈时政利害;内殿引见,亦或赐坐,或免穿靴。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正旦、冬至大朝会,则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刬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华、武英二殿,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深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1.亲政:皇帝亲自执政。
2.《易》:《易经》,古代占卜用书,后为儒家经典之一。泰:卦名,《易经》六十四卦之一。泰卦是由象征“天”的“乾”和象征“地”的“坤”组成,但坤在上,乾在下。古人认为这样一来,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两气从而相交,象征着君王、臣民的上下交融,所以叫作“泰”。
3.否(pǐ):卦名,《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否卦与泰卦相反,而是乾在上,坤在下。古人认为象征君王的“天”在上,象征臣民的“地”在下,两者气不能相交,所以叫作“否”(闭塞)。
4.壅阏:阻塞,堵住。
5.视朝:君王临朝。数刻:刻,古代计时单位,一昼夜为一百刻,数刻指时间极短。
6.奉天门:北京故宫的太和门。
7.堂陛悬绝:皇帝在殿堂上,臣子跪在台阶下,两者地位相差悬殊。
8.御史纠仪:封建王朝的御史官,上朝时监督纠举臣子不合礼仪的动作。
9.鸿胪:鸿胪寺的官员,负责朝会、祭祀等礼仪工作,相当于宫廷的司仪官。
10.通政司:明朝始设的负责收转内外奏章的机构。这里指通政司的官吏通政使。
11.库门:古代传说天子有五门,库门是比较靠外的一个门。
12.路门:古代天子宫廷中最里面的一个门。
13.《玉藻》:《礼记》中的一个篇名,它记载天子及贵族的生活规程。引文为节选,稍有出入。路寝:路门内的宫室,是君王处理政事的处所,也叫“燕寝”。
14.大司马:汉代官名,主管全国军事。左右前后将军:四种武官。侍中、散骑:官名。都是汉代皇帝的近臣。
15.丞相以下至六百石:指政府各级官员。六百石是汉制官员的俸禄。汉代二千石以上为高级官员。六百石指一般官员。
16.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
17.起居:请安。问好。
18.三垣:古代天文术语,天文学家把天空星辰分为三垣、二十八星宿及其它星座。三垣在北极星周围,依次为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下句的“太极”应为“太微”。
19.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1368—1398),共三十一年。宋濂、刘基:均是明太祖的开国功臣。
20.永乐:明成祖朱棣年号(1403—1424),共二十二年。杨士奇、杨荣、蹇义、夏元吉:都是永乐以来成祖、仁宗、宣宗等朝的高官。
21.高閟(bì):高大、幽深。鲜或窥焉:很少有人看到里面。
22.孝宗:朱祐樘,年号弘治(1488—1505),在位共十八年。
23.无禄:同“不禄”。无福,不幸。
24.自尽:把自己的意见全部说出。
25.唐虞:唐尧、虞舜。明目达聪,嘉言罔伏:眼睛明亮,耳朵灵敏,正确的意见从不被埋没。

《周易》的《泰》卦说:“君臣上下沟通就会志向一致。”它的《否》卦上又说:“君臣上下不沟通就不会成其为国家了。”因为上情下达,下情上呈,君臣上下成为一个整体,才可以称得上“泰”。而下情受到阻隔无法上达,上下不相沟通,那么有国家也形同虚设,这就是“否”呀。上下沟通叫泰,不然则叫否,自古以来莫不如此。然而上下阻隔,没有比近世更严重的了。君臣相见,仅仅是上朝那点儿时间,上下之间,也只是奏章批复为纽带,靠法令和制度来维持而已。这并非只是沿袭了旧例,也是上下地位悬殊所造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国家总是在奉天门举行朝会,从来都是如此,这可以称得上勤政了。然而殿堂台阶高峻,仪礼威严显赫,有御史来督察朝仪、鸿胪卿来检举失礼违法的人,通政司来引导上奏,皇帝只不过是看看而已,臣僚就谢恩告退,诚惶诚恐地退朝。照此看来,皇帝何曾办过一件事,臣僚又何曾进献过一言呢?这没有其它原因,只是因为君臣地位悬殊,关系隔绝所致,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君臣同处一殿,却有如万里的阻隔,臣僚即便有意见要陈说也无由陈说啊。

我认为,要做到君臣上下沟通,不如恢复古代内朝的制度。在周朝时候,有三种朝制:在库门外所设的为正朝,君主在这里向臣僚咨询和谋划政事;在路门外所设的叫治朝,天子每天在这里视朝;路门内所设的叫内朝,也叫燕朝。《玉藻》上说:“君主待日出时就视朝,退朝后在路寝听政理事。”这是由于在朝会上接见群臣,是为了正君臣上下的名分,而在路寝听政理事,是为了沟通远近各地的情况。按汉朝制度,有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等官员的朝会叫中朝,有丞相以下至六百石官员参加的朝会叫外朝。唐朝皇城的北面的南三门叫承天门,在每年的元旦、冬至,皇帝驾临这里接受各国的朝贡,这大概就是古代的正朝吧。它的北面是太极门,西面是太极殿,每月初一、十五日,皇帝在这里坐朝,这大概就是古代的正朝吧。再往北面是两仪殿,皇帝平时在这里坐朝理事,这大概就是古代的内朝。宋朝时,皇帝平时在文德殿听朝,臣僚每五天向皇帝的请安就在垂拱殿,元旦、冬至和皇帝寿辰的庆典,在大庆殿举行,而赐宴则安排在紫宸殿或是集英殿,进士考试则在崇政殿。侍从以下的官员,每五天就有一位上殿,叫做轮对,他要向皇帝陈说当前政事的得失利害。在内殿引见臣僚,有时也赏赐他们座位,有时免去他们穿朝靴的礼节,这大概还保留着三朝制度的遗风吧。原来上天有太微、紫微、天市三垣,天子效法它们。设立正朝,这是效法太微一垣,外朝是效法天市一垣,内朝是效法紫微一垣,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

本朝皇帝寿辰、元旦、冬至等大朝会,在奉天殿举行,这就相当于古代的正朝。而平时在奉天门设朝,这就相当于古代的外朝。可是惟独缺少内朝,然而也不是缺少,那华盖、谨身、武英等殿举行的朝会,难道不是古代的内朝的遗制吗?洪武年间,如宋濂、刘基,以及永乐年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人,每天侍奉在皇帝身边。大臣蹇义、夏元吉等人,常常在便殿启奏应答政事。在那时,难道有上下阻隔的弊病吗?现在内朝还没有恢复,皇帝驾临平常的朝会后,众位臣僚就不再进见了,三大殿门高峻深闭,很少人能入内一见。因而君臣上下的情况,阻隔难通,天下的弊病就由此累积起来。孝宗晚年时,对此深有感触,多次在便殿召大臣商议政事。正将有所作为时,他便去世了,百姓无福分,没等到眼见天下大治的美好形势,臣民至今还对此深感遗憾。

长远而论,愿皇上效法圣明的先祖,就近而论,要仿效孝宗,全部铲除近世以来上下阻隔的所有弊端。在平常的朝会之余,再到文华、武英二殿设立朝会,以此效法古代内朝的制度。大臣们每三天或是五天就请安一次,侍从和台谏各一员上殿轮流奏对政事,各部有事请示皇帝裁定,皇上依据所掌握的情况来裁决,遇到有难于裁决的问题,就同大臣们当面商议。要经常引见群臣,凡是谢恩、告辞、觐见一类的,都要上殿向皇上陈说启奏。皇上虚心地向他们询问,和颜悦色地指导他们,如此一来,人人都能够畅所欲言。皇上即使深居九重内宫,但天下事情都能够鲜明地全部展现在眼前。外朝制度是用来正君臣名分的,而内朝制度是用来沟通远近情况的。这样一来,难道还会发生近世那样的上下阻隔的弊病吗?尧舜时代,圣上心明眼亮,好意见都不会被埋没,贤才全部为君王所用,也不过如此而已。

此文是王鏊在明世宗即位之后所作的一篇答谢世宗慰问的奏疏。亲政,即皇帝直接了解下情,亲自执政的意思。明代历史上有多位皇帝长年不过问政事,这种状况自英宗天顺年以后开始。因此,君臣之间隔阂严重,宦官乘机窃取大权,造成国事混乱。本文便是王鏊针对这个问题,对皇帝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引起世宗的重视。

此文中心论点在于“亲政”二字,亲政即皇帝亲自处理朝政之意,在文中表述为“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刬近世壅隔之弊”,即要他仿效古今圣贤,亲自处理政事,并与大臣商议,沟通上下意见。王鏊所论是有鉴于明朝自英宗以来,皇帝很少亲身过问政事,致使大权旁落宦官的政治现实,由此反映出王鏊的政治远见。在文章写作上,作者善于引经据典,对古代内朝制度与亲政之关系能条分缕析,对现实政治有劝惩,对世宗皇帝的颂扬中寄寓期望,内容十分充实,态度十分鲜明,议论也十分允当,语言的质朴反映出作者务实的政治作风。

文章引用《易经》中的卦辞,提出论点:“上下交而其志同”,“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文章开篇阐明上下相交之利和不交之弊,是全文的理论之本。接着分析了当朝的“不交之弊”,语言犀利,“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堂上远于万里”。在以高压为主要统治手段的明朝,这里的任何一句,都有可能给作者带来杀身之祸。可他一心为朝廷着想,也凭借文章前有儒家经典、后有历朝故事作依据,采用响鼓用重锤的方法,以期引起最高统治者的警觉和重视,逻辑严密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第三部分里以较大的篇幅来引古论今。所引之例,远及周汉、降及唐宋、再至本朝洪武、永乐年间。例证虽然不少,但具体叙述每一个例子的言语却不多,“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文心雕龙·事类》紧紧地扣住论题,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论及自古至今的统治者,无不如此为,因此本朝亦断无例外之理。在这一部分的末尾,作者再一次点出当朝“上下之情,壅而不通”的弊病,以期加强天子的重视,也为文章自然过渡打下基础。

文章最后一部分以“惟”字开头,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因此这一部分的语气比较和缓,希望天子能接受建议。前面的尖锐指责如巍峨山峰直刺青天,而此段平和的建议犹淙淙细流沁人心脾,如此处理,作者的写作目的就很容易达到了。这种写作技巧,也是值得学习的。

作者从理论上及正反两方面事实的列举,说明朝廷应设立内朝以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上下之情畅通无阻,才能把国家建成唐虞盛世。目的是规谏当朝皇帝,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来引经引古,熔古铸今,逻辑严密,一气呵成,文字通畅,旁征博引,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言辞殷勤恳切,未流于空洞。

1.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703-707
2.王延栋.古文观止今注今译.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16.902-908
3.傅德岷.古文观止鉴赏辞典.成都.巴蜀书社.2017.502-506
4.汤克勤.中华诗文鉴赏典丛·古文鉴赏辞典.武汉.崇文书局.2020.375-377
5.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334-340
6.王 洪.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950

  • 上一条:豫让论
  • 下一条:尊经阁记

猜你喜欢

臧哀伯谏纳郜鼎
季梁谏追楚师
阴饴甥对秦伯
臧僖伯谏观鱼
阅江楼记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作者

李白
曹操
刘禹锡
刘邦
曹植
杨万里
王维
辛弃疾
屈原
谭嗣同
唐寅
李清照
张志和
苏轼
李商隐
林杰
杜甫
贺知章
崔颢
欧阳修
陆游
曹丕
王湾
李峤
李贺
虞世南
白居易
马致远
岑参
叶绍翁
更多>

分类

七夕节
七言古诗
七言律诗
七言绝句
中秋节
乐府诗
乐观
五言古诗
五言律诗
五言绝句
亲情
以古喻今
借古讽今
借物喻人
儿童
元宵节
写山
写景
写雨
写雪
冬天
劝勉
劝学
劝谏
动物
励志
友情
叙事
古文观止
古诗十九首
史记
史论
同情
告诫
咏史
咏怀
咏柳
咏梅
咏物
咏竹
哀思
哀怨
哀愁
哲理
唐诗三百首
更多>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