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古诗词文
  • 脑筋急转弯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成语
  • 祝福语
  • 我的收藏 (opens in new tab)
愿你在人生的旅途中,遇见最好的自己,成就最美好的未来。

五帝本纪赞

由 古诗词网 2025-11-27 16:48:06
司马迁
两汉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1.五帝:中国古代帝王。中国历史上关于五帝,共有五种说法。一:《五帝德》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其说根据《国语·鲁语》对他们的赞誉而定。《帝系》为其编造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吕氏春秋》及《史记·五帝本纪》承用了此说。二:《战国策·赵策》与《易·系辞》提出的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人。《庄子》、《淮南子·淑真训》及《三统历》亦承此说。三:《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载的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亦同此说。王符《潜夫论》并将古代各帝王部分别纳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统之下。四:《世经》所编排的古史系统依《十二纪》与《月令》,在黄帝与颛顼之间有少昊,郑玄注《中侯敕省图》即加少昊于第一个五帝说,谓五帝有六人,俱合于五帝座星。然东汉以来《稽命徵》等之说,把黄帝升为三皇之一,皇甫谧《帝王世纪》从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为五帝。于是伪《尚书序》即据以将《世经》前面三名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接着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五:《通鉴外纪》及《路史发挥》引梁武帝萧衍画像碑述,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说。本纪:《史记》的一种体例。按照年代先后,叙述历代帝王政迹。赞:文章最后的论赞部分。这里是作者在叙事之后,以作者的口气写的议论、总结及补充的文字。
2.太史:官名,是掌管政府资料档案文件的,秦汉时称“太史令”。因朝会座次,居公之上,在皇帝左右,当时称为“太史公”。司马迁曾担任汉太史令,所以自称太史公。一说,《史记》中称太史公,是因为《史记》传自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恽尊称其外祖为太史公。
3.尚:通“上”,久远。
4.《尚书》:即《书经》,简称《书》。中国最古的史书,内容包括上古典谟训诰之文,因此称《尚书》。
5.百家:先秦时代,思想学术家极多,如老子、庄子、墨子、荀子等,统称百家,又称诸子百家。
6.雅:正确、合乎规范。 驯:通“训”,可以为训。事有所依,文辞又美,也就是有规范的意思。
7.荐绅:通“捂绅”,也作“缙绅”。捂,插。绅,大带子。插绅,谓插笏垂绅,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借指大人先生。
8.宰予:字子我,也称宰我,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善于辞令。《五帝德》及《帝系姓》:见《大戴礼》及《孔子家语》。
9.儒者:指学习儒家学说的诸生。
10.空峒:也作“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庄子》说,黄帝曾在这里向广成子问道。
11.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传说黄帝征蚩尤,战于涿鹿,遂戮蚩尤。
12.渐(jiān):流入,这里是到达的意思。
13.古文:指《尚书》等所载。
14.近是:近于是。“是”,指代“黄帝尧舜之风教”。前省介词“于”字。
15.《春秋》:鲁国编年体史书名,为孔子所删定,自鲁隐公元年起,至哀公十四年止,凡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
16.《国语》:书名。传说春秋时代左丘明所作,分国纪事。
17.发明:闻名。
18.章:通“彰”。明显。
19.顾弟:只是,不过。弟,同“第”。
20.表见:表现。见(xiàn),通“现”。
21.间(jiàn):间隙,这里指脱漏。
22.轶:通“逸”。遗失。这里指逸文。
23.固:本来。
24.论次:谓依次叙述。

太史公司马迁说:学者多称赞五帝,久远了。然而最可征而信的《尚书》,记载的独有尧以来,而不记载皇帝、颛顼、帝喾。诸子百家虽言黄帝,又涉于神怪,都不是典雅之训,所以当世缙绅们都不敢说,不可以取以为证啊。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虽称孔子所传,但儒者怀疑不是圣人之言,所以不传以为实。我曾经西至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北到黄帝尧舜之都涿鹿,东到海,南到江淮,我所经历的地方,所见过的长老,往往称颂黄帝尧舜的旧绩与其风俗教化,固来与别处有所不同。那么别的书说到黄帝的,也或者可以为证。总之,大要不背离《尚书》所记载的接近这些。我看《春秋》《国语》,这两篇发挥阐释《五帝德》《帝系姓》很彰著。顾儒者但不深考而且有的不传讲。这两篇所发挥阐述得很显著,验之风俗教化固然不同一般,都是事实,一点也不虚。况《尚书》缺亡的内容多了,岂能因为它缺亡而算了呢?它所遗失的,像黄帝以下的事情,就时时见于其他的传说中,如百家《五帝德》之类,都是其他学说。有怎么可以因为缙绅难言,儒者不传,而不选取了呢?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人,不能择取。而浅见寡闻者本来就难为它讲说。我按照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次序,选择其中语言比较典雅的。所以写成本纪的开头。

《史记》的首篇为《五帝本纪》,《五帝本纪赞》是司马迁为首篇作的赞语,列在该篇的末尾。赞语是司马迁在《史记》的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发表的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说明了司马迁对待史料的审慎态度以及他在验证史料时跋山涉水的艰苦过程。此种颇似于评论的“赞”的形式,乃司马迁首创,并被后世史书所沿用。

这篇赞语的宗旨,在于说明《五帝本纪》一文的史料来源以及作者的取舍,文章虽不足二百字,却极尽曲折回环之妙,在《史记》诸多赞语中可称超绝。

作者探求的是有关五帝的史实。然文章落笔即云:学者多称五帝,可五帝之事已经非常久远。只此一语,便把五帝置于若有若无、可望而不及之境。

“五帝”无疑最符合司马迁的“人君”理想,虽然司马迁自己也说,由于时代的久远,关于黄帝的事迹,就连缙绅先生也说不出个子午卯酉,诸子百家虽有一些零星的记载,但又显得鄙陋不堪。 [4]文章说:古代典籍,最可征信者是《尚书》,可《尚书》不载黄帝、颛顼、帝喾;诸子百家虽常常称道黄帝,却又往往牵缠神仙怪异,不可尽信。因此,士大夫多不便征引百家之说。总之,有关五帝的史实,直在雾障山隔之中!文章又说:《五帝德》、《帝系姓》两文传自孔子,可当世儒者大都怀疑它们并非“圣人”原意。看来亦不可征信矣!赞语的这一层次,每一句都提出一种希望,每一句都打破一种希望,只使人觉得触目萧索,无有出路。

赞语的第二层突然转出满目生机。司马迁通过实地考证,并在古代典籍中发幽探微,理出五帝的事略,体现了司马迁考信求实的史学家风范。其一,作者西至空峒,北过逐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亲访黄帝、尧、舜之旧边,知各地教化、风俗,本有不同。则诸书所说黄帝、尧、舜,可能多少都有一点真相。若深思其意,便可知不背离《尚书》所载者接近历史的真实。其二,作者深考《春秋》、《国语》,知道二书明显发挥《五帝德》、《帝系姓》之意,其中有关内容均非向壁虚构。既然如此,《五帝德》、《帝系姓》可以征信,《春秋》、《国语》亦可以参考。其三,《尚书》本有间脱,其逸文往往可以从其它书中发现。因之,考察有关五帝的史实,应“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此二语乃全部赞语的关键。五帝之事本在疑信之间,非好学深思无以正确择取。

赞语第一层是步步后退,第二层是节节推进,第一层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第二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一层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第二层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看上去话语平淡、语语漫不经心,实质上句句深醇、句句匠心独运。

这段“赞”语表明了作者司马迁拨乱反正、重实去伪的史学观,同时说明写作《五帝本纪》的缘由。

1.杨金鼎.古文观止全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2.朱一清.《古文观止》赏析集评 二: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120~124
3.秦同培注释.白话史记读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2
4.傅德岷,赖云琪.古文观止鉴赏 珍藏本.长江出版社.2010.75-76
5.傅徳岷,文成英.《史记鉴赏》.长江出版社.2008.1-2
6.金圣叹.《金圣叹评点经典古文》.岳麓书社.2012.14~15

  • 上一条:苏秦以连横说秦
  • 下一条:报任安书

猜你喜欢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烛之武退秦师
秋声赋
庖丁解牛
深虑论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作者

李白
曹操
刘禹锡
刘邦
曹植
杨万里
王维
辛弃疾
屈原
谭嗣同
唐寅
李清照
张志和
苏轼
李商隐
林杰
杜甫
贺知章
崔颢
欧阳修
陆游
曹丕
王湾
李峤
李贺
虞世南
白居易
马致远
岑参
叶绍翁
更多>

分类

写景
战国策
抒情
叙事
哲理
思念
送别
忧民
情思
感慨
长诗
闺怨
题画
饮酒
鼓励
励志
七夕节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古诗十九首
古文观止
史记
中秋节
明志
乐观
亲情
以古喻今
酬赠
传记
借古讽今
借物喻人
儿童
元宵节
写山
写雨
写雪
冬天
劝勉
重逢
劝学
劝谏
动物
友情
史论
同情
更多>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