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脑筋急转弯
  • 古诗词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祝福语
愿你拥有无尽的勇气和力量,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依然能够微笑前行。

蝉

由 诗词篇 | 2025年09月09日 18:36:56
李商隐
唐代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以:由于。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居高树,吮吸清露为生,高处露水少,所以难以饱腹。《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㧑挠,长吟悲鸣。”高,即指高处,树之顶端。同时,“高”字也含有高洁的意思。
“徒劳”句:蝉终日悲鸣诉说“高难饱”的怨恨,却得不到同情,故云“徒劳”,其声白费。徒劳,白白费力,白费劲。
五更(gēng):指天快亮时。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疏,稀少。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梗犹泛:《战国策·齐策三》载:桃梗(桃木人)谓土偶人(泥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说苑·正谏》引“漂漂”作“泛泛”。后世常用“梗泛”形容生活漂泊不定。梗,树枝。泛,漂浮。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杂草丛生,长得一片平齐,形容荒芜景象。芜,指杂草。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
烦君:劳你。君,此处指蝉。
相警:警我,向我警诫。相,指代副词,偏指一方,此指代第一人称“我”。警,警醒,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一贫如洗。举,全。清,清贫,清高。

你栖息在高处,本来就难得温饱,声声苦诉不平,岂不是一场徒劳。
五更时疏疏落落,好像要停止鸣叫,那大树依然苍润,不理你的烦恼。
我已是官职卑微,还要在四方萍飘,故乡的家园早已长满了荒草。
难为你不时提醒,如同为我警告,我全家也已经和你一样,清贫而清高。

李商隐生当晚唐时期,一生经历由唐宪宗至唐宣宗六朝,正值牛李党争相当激化之时。李商隐初依牛党,后改投李党,一直在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挣扎,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此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秋,当时诗人仕途不顺,希望得到令狐绹的帮助提携,但遭到拒绝。诗人从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归来,行至夔峡,有感于自己如“梗泛”的漂泊生活,写下了这首诗。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诗人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抓住寒蝉栖高饮露、悲鸣欲绝这两个特点,重笔描摹其“高难饱”“恨费声”的处境遭遇,寄托自己志向高远而不免潦倒、满腔悲愤而无人同情、羁宦漂泊而遇归不得的悲剧命运,沉郁中见怨愤,怨愤中有坚守,感人至深。

首联“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诗人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明知徒劳,却复鸣不已,则恨愈恨,悲愈悲。这是说,诗人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而他也不是那种对官场彻底绝望之人,因为还寄希望于有力者能有所提携,最终却还是徒劳。心中的失望、遗憾逐渐郁积起来,又无人可与诉说,只好借助诗歌发幽怨之声。这样结合诗人的感受来咏物,并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咏物诗的真实,是诗人感情的真实。诗人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就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诗人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写蝉的处境。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使人愈感其悲。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诗人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诗人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而且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是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诗人思归就更加迫切。这两句好像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以“相警”绾结,“君”与“我”对举,再次紧扣咏蝉的主题,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人、蝉对望对看对伤,都是一样的处境与结局,真是同病相怜。蝉的“难饱”正与“我亦举家清”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此联在前三联几乎专写蝉的基础上,会合在一处,不但呈现出诗歌层次的变化,也表现出情感的层进关系,将感情推向高潮。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文心雕龙·物色》)。这首咏蝉诗,没有把重点放在形貌的描绘刻画,而是揭示它的内在感受与深层情感。诗的前四句寄寓自己穷困潦倒的处境和悲愤无奈的心情。“本以高难饱”写出“高”与“饱”的矛盾,表明自己志行高洁,却不逢于时。“一树碧无情”披露了现实环境的冷酷。这就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抒写了自己不幸遭遇的原因。后四句写出自己泛梗飘蓬、欲归不能的羁宦生涯和“举家清”的困苦生活。诗人抓住蝉的特征加以突出描写,达到人、物一体的境界。全诗以清高、清贫为主线,通篇以蝉自喻,构思巧妙,感慨深沉,堪称绝唱。

1.(清)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 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361.
2.(清)蘅塘退士编选,史良昭,曹明纲,王根林译注. 唐诗三百首译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239-240.
3.马玮. 李商隐诗歌赏析.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7:124-126.
4.黄世中注疏. 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 第2册. 合肥:黄山书社, 2009:1034-1041.
5.俞平伯,萧涤非,周汝昌,施蜇存等撰写. 唐诗鉴赏辞典 3.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7:1238, 1246-1247.
6.张国举著.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长春出版社, 2010:708-709.
7.施议对编选. 唐诗精读.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195.
8.陈伯海主编;孙菊园,刘初棠副主编;陈伯海书系主编;朱易安,查清华副主编. 唐诗汇评 增订本 5.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3647-3649.
9.(唐)李商隐著;刘学锴编著. 汇评本李商隐诗.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177-178.
10.王步高主编. 唐诗三百首汇评.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6:485-486.
11.陈增杰编著. 唐人律诗笺注集评.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3:940-941.

动物
咏怀
咏物
托物言志
抒情
  • 上一条:月下独酌四首
  • 下一条:满江红·怒发冲冠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分类

以古喻今
写山
哀愁
忧民
悲壮
明志
讽刺
豪放
写景
写雨
写雪
春天
夏天
秋天
秋思
冬天
春节
思念
思乡
抒情
叙事
托物言志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寒食节
重阳节
元宵节
小学古诗
初中古诗
更多>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