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脑筋急转弯
  • 古诗词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祝福语
愿有人陪你翻山越岭,如果没有,愿你成为自己的太阳!

多丽·咏白菊

由 古诗词网 | 2025年09月11日 16:08:34
多丽·小楼寒、多丽·兰菊
李清照
宋代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蕴藉,不减酴釄。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多丽:词牌名,又名“鸭头绿”“陇头泉”,双调一百三十九字。此词是《漱玉词》中最长的一首。
萧萧:疾厉的风雨声。一作“潇潇”。
琼肌:如琼玉一样雪白的肌肤,形容白菊花瓣像美玉。琼,美玉。一作“瑶”。
贵妃醉脸:像杨贵妃醉酒后那样娇媚造作。贵妃,即杨贵妃,永乐(今山西永济)人。通音乐,善歌舞。唐玄宗封为贵妃。擅宠宫廷,一门豪贵。
孙寿愁眉:像孙寿那样故作愁眉惑人。孙寿,东汉时梁冀之妻,善化装作态,如作愁眉、龋齿笑、啼妆、堕马髻、折腰步等,风行一时。见《后汉书·梁冀传》。
韩令偷香:像韩寿那样偷来别人的奇香。韩令,指韩寿。貌美体轻,贾充女贾午看中了他。韩寿逾墙与贾午私通,贾午以晋武帝赐其父的西域奇香偷来赠韩寿,贾充发觉后即以女嫁韩。见《晋书·贾充传》。
徐娘傅粉:像徐娘那样擦脂抹粉。徐娘,指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傅粉,此处当指徐妃“为半面妆”之故实。一说傅粉指何晏之事。《世说新语·容止》篇载:何晏面白,魏明帝疑其傅粉。
看取:看着。取,语助词。
屈平:即屈原。屈原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陶令:指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曾任彭泽令。
蕴(yùn)藉(jiè):宽和有涵容。
酴(tú)釄(mí):即荼蘼,花名,蔷薇科。初夏花开,色如酴釄酒,故名。
秋阑:秋深。
玉瘦:状纤秀可爱而又纤弱可怜。瘦,一作“度”。
汉皋(gāo)解佩:据《太平御览》卷八〇三引《列仙传》云:“郑交甫将往楚,道之汉皋台下,有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卵。交甫与之言,曰:‘欲子之佩’二女解与之。既行返顾,二女不见,佩亦失矣。”此处当指男子有外遇。汉皋,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西北。佩,古人衣带上的玉饰。
纨(wán)扇题诗:指班婕妤写《团扇歌》。纨扇,用细绢制成,所以叫纨扇。汉成帝即位之初,班氏被选入后宫,颇受宠爱,不久即为婕妤。后来,赵飞燕姊妹宠盛,婕妤失宠,于是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乃作团扇诗,以团扇秋凉即被主人弃置不用比喻弃妇遭遇。
泽畔东篱:用屈原行吟泽畔、陶潜采菊东篱的典故。

小楼寒冷,帘幕低垂,秋夜长长。恨萧萧无情风雨,一夜搓揉,将白玉般的肌肤损伤。她不似杨贵妃娇艳的醉容,也不像孙寿愁眉的媚样。韩令的风流,徐娘的傅粉,都不算新奇,切莫用来比拟白菊的形象。细细看来,只有屈原和陶令,风度神韵正相当。微风吹起,送来清远芬芳,若比酴釄花,丝毫不逊让。
秋深气含霜,雪一样清白,玉一样坚瘦,无限依依,对人情意长。她恰似含愁凝视的汉皋神女,又如同洒泪题扇的班姬神伤。有时是明月清风,有时是浓雾秋雨,上天教憔悴伴孤芳。纵然倍加爱惜,也不知姣好的姿容还能留多长!只要人情好,又何必再思念那屈原行吟楚泽畔,陶潜采菊东篱旁。

此词当为李清照前期的作品。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李清照为党祸之松紧所左右,时居汴京,时返济南原籍。作《小重山》《多丽》等。”一说此词作于大观元年(1107)。

此词开头渲染深静寒寂的赏菊氛围。由于菊花纤细,词人用“揉损琼肌”来描写菊花的纤纤玉骨。然后进一步用四个历史人物来作类比反衬。贵妃醉脸,是对牡丹的比喻。作者通过铺陈贵妃、孙寿、韩令、徐娘等典故,来说明白菊既不似杨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孙寿之妖娆作态。其香幽远,不似韩寿之香异味袭人;其色莹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争妍。她是屈子所餐,陶潜所采。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五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细赏此花,如对直臣高士,香淡风微,清芬酝藉,不减于酴釄。

下片续写,用一“渐”字表示时间推移,秋阑菊悴。“雪清玉瘦”呼应“揉损琼肌”,紧扣白菊在风雨中挣扎自立从开到谢的神态。这里不说人对残菊的依恋,反说菊愁凝泪洒,依依惜别。用班婕妤“汉皋解佩”的典故,以“秋扇见捐”自喻。这两个典说的都是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失落、捐弃的悲哀。怅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风,浓烟暗雨之中,又通过这既清朗、又迷离的境界具象化。同时,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洁,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词人不胜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纵使怜爱之极,亦不能留花片时。情不能堪处,忽宕开作旷达语:只要人情自适其适,应时菊赏,且休忆他屈子忠贞,行吟泽畔;陶潜放逸,采菊东篱。

词人写这首词,是因为白菊是高洁的象征。她所倾慕的是爱菊者屈原、陶渊明的高风亮节,并且借此自抒襟抱,达到咏物见志的目的。

关于此词的艺术手法,是通过上下片内容相对比和首尾相呼应,以写白菊显示出人物的高风亮节,借此透露出作者自身的志向。上片以杨玉环和孙寿等低俗的容止来反衬白菊不同流俗的风采。下片的汉皋仙女和汉宫婕妤乃是从正面来作为白菊的陪衬,“也不似”是从反面说,“似”则是从正面写,而屈原和陶渊明,则是以爱菊者的身份出现,他们的风度韵致也堪与白菊相比拟。另外,全词先从自身感受写起,只恨风雨无情,摧损白菊,末尾仍从自身爱菊收束,深怕芳姿憔悴,做到首尾呼应;末句更进一层,是慰安兼以挽留,意思是说可以不必为苦忆昔人而萎谢化去,此地亦有爱菊之知音。词意至此,拓开意境,以旷达之语道出作者轻视鄙俗,不甘随俗浮沉的志趣;这种首尾相呼应而又在结句开拓词境的写法,使词句显得宛转面多不尽之意。

1.唐圭璋.全宋词(二).北京.中华书局.1965.927
2.柯宝成.李清照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0-33
3.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62-66
4.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48-51
5.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251
6.吴慧娟导读.李清照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95
7.于永森.《漱玉词》评说.银川.阳光出版社.2013.27-28
8.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533

借物喻人
咏物
托物言志
菊花
  • 上一条: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 下一条:东郎山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分类

以古喻今
写山
哀愁
忧民
悲壮
明志
讽刺
豪放
写景
写雨
写雪
春天
夏天
秋天
秋思
冬天
春节
思念
思乡
抒情
叙事
托物言志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寒食节
重阳节
元宵节
小学古诗
初中古诗
更多>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