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脑筋急转弯
  • 古诗词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祝福语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你勇敢追梦,不畏挑战,最终达成心中所愿!

望黄鹤山

由 古诗词网 | 2025年09月16日 16:09:17
望黄鹤楼
李白
唐代

望黄鹤山1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2。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3。
岩峦行穹跨4,峰嶂亦冥密5。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6。
一朝向蓬海7,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8,玉潭秘清谧9。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10。
蹇予羡攀跻11,因欲保闲逸12。
观奇遍诸岳13,兹岭不可匹14。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15。

1.黄鹤山:即今湖北武汉市的蛇山。
2.雄雄:气势雄伟,威势盛大。《楚辞·大招》:“雄雄赫赫,天德明只。”
3.中峰:半山;山腰。北周王褒《云居寺高岭》诗:“中峰云已合,绝顶日犹晴。”
4.穹(qióng)跨:跨于空中。
5.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6.飞术:仙术,求仙升天之术。
7.蓬海:即蓬莱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称蓬海。
8.金灶:即丹灶,道家炼取丹药之灶。烟埃:尘埃;灰烬。
9.清谧(mì):清静、安宁。三国魏曹植《母仪颂》:“清谧后宫,九嫔有序。”
10.芝术:药草名。
11.蹇(jiǎn):句首语助词。跻(jī):登。
12.闲逸:闲静安逸。
13.诸岳:各座名岳大山。
14.兹:这些。匹:匹敌。
15.悟:觉悟,醒悟。客情:指客居他乡的思想情感。

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中间的山峰托着天上的太阳。
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山峰深幽邃密。
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
一朝成仙飞去蓬莱仙境,留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寂静无声失去先前的生气。
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我非常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
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
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觉悟而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其时李白自零陵归至巴陵(今湖南岳阳)、江夏(今湖北武昌)。黄鹤山,即黄鹤矶,又名黄鹄山,在鄂州江夏县东九里,即今武汉市长江大桥南首蛇山。传说昔有仙人控黄鹤于此,故得名黄鹤山。李白在滞留江夏期间曾多次登过黄鹤楼,对黄鹤山和黄鹤楼怀有很深的情感。这首诗就是他在眺望黄鹤山时即景生情而写下的抒情篇章。

黄鹤山这座山并不很高大。李白一生曾漫游过无数名山大川,许多山都胜过黄鹤山。但是,在李白的心目中,黄鹤山有它自己的特色。所以,诗人在诗的第一段(从开篇至“峰嶂亦冥密”)里,就以夸张的手法渲染黄鹤山的雄伟气势。开头先写山的高大:“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极力形容黄鹤山的威势,只见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从侧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远看去,朵朵白云似乎从山的四周升腾而起,一轮红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偎着。波浪般起伏、参差不齐的山峦,一排排凌空横跨,宽阔无边;高高耸起的、屏障一般的山峰,稠密而又显得幽深昏暗。这一段共六句,全由首句“东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纵望、侧望、环望。整个黄鹤山几乎全被诗人望遍了。可以看出,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诗人之所以要把黄鹤山写得如此气象非凡,原因就在于传说这座山曾有仙人居住过:“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黄鹤山之所以使诗人心向往之,原因也正在这里。在这里炼丹的人,一朝得道,便能飞升仙去:“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人去楼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当年炼丹的石室了。“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炼丹的“金灶”已满是烟尘和埃垢;注满玉液之潭,如今已一无所有;整个黄鹤山似乎都被一种清幽寂静的气氛所笼罩,一切是那样的神秘。“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一片荒凉冷寂的画面展现于读者面前:古老的荒地,草木丛生;庭园里,灵芝之类的药草,已经苍老枯萎。从“颇闻列仙人”至“庭寒老芝术”是第二段,共八句。诗人扣紧有关黄鹤山的传说,描绘仙人飞升后的荒凉景象。写法仍从“望”字入笔,但却已经杂入许多虚无的幻想,浓化了全诗的气氛。

从“蹇余羡攀跻”至篇终是第三段。这一段写由黄鹤山的奇伟和有关仙人的传说所引起的向往之情。“蹇余羡攀跻,因欲保闲逸”两句,毫无隐讳地抒写自己的仰慕与欣羡,诗人很愿攀援而上。诗人之所以产生这种感情,原因在于“保闲逸”亦即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过着闲逸的生活。“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两句,与一、二两段相呼应,说明尽管诗人走遍了五岳名山,但黄鹤山却是无与伦比、无可匹敌的。经过实际的比较,诗人终于决定把黄鹤山作为自己感情寄托之所在,从此永远结束作客他乡,寄人篱下的生活:“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这里的“青松”代指黄鹤山,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坚韧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这里的“客情”包括了诗人奔波流浪、怀才不遇的一生。

表面看,这是一首把隐逸和游仙思想融合在一起的诗篇,诗的格调消沉,似乎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积极意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现存李白诗中,属于隐逸游仙的诗歌为数不少。诗人的一生也始终没有同隐逸游仙绝缘。不过,这种思想时隐时显,时起时伏,在矛盾之中表现出一种反复无常的状态。因此,对李白隐逸游仙的诗歌必须具体分析。

这首诗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还滞留江夏时所写。此时,他已是年届花甲的老人了。因为他始终怀有积极从政的思想,痛恨安史之乱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危害,所以,当永王李璘军次浔阳,“辟书三至”之时,便投身永王水军,以为从此可以实现“济苍生,安黎元”的宏愿。他万万没有料到,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斗争竟使他成为牺牲品。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行动竟然获罪,并以入狱、流放而告终。对李白来说,这是他一生中遭受的最严重的打击。诗人流放遇赦归来之后,仍然过着客居他乡,四处流浪的生活,政治上再也不会有何进展,他的心情是十分苦闷的。因此,当他面对黄鹤山,想起关于仙人在此憩息的传说,原来那潜伏在心底的隐逸和游仙思想便油然而生。对此,一方面要看到诗人“闲逸”思想的消极面,同时也要看到这种“闲逸”思想产生的客观原因,看到当时昏暗政治在诗人心灵上所造成的创伤。诗人的“闲逸”思想,是次要的,暂时的,贯穿李白晚年的主导思想始终是积极进取的。所以,当诗人六十一岁(临终的前一年),得知太尉李光弼率军出镇临淮(即泗州),追剿史朝义时,他便积极准备从军,只是因病半途折回,愿望未得实现。

1.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93-296
2.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5-786
3.陈定玉辑校.严羽集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359
4.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525

  • 上一条:宣城见杜鹃花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作者

李白
曹操
刘禹锡
刘邦
曹植
杨万里
王维
辛弃疾
屈原
谭嗣同
唐寅
李清照
张志和
苏轼
李商隐
更多>

分类

以古喻今
写山
哀愁
忧民
悲壮
明志
讽刺
豪放
写景
写雨
写雪
春天
夏天
秋天
秋思
冬天
春节
思念
思乡
抒情
叙事
托物言志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寒食节
重阳节
元宵节
小学古诗
初中古诗
更多>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