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老母:作者生母屠氏为作者父亲之继室,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没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守节时年三十三。黄怀孝《节孝屠孺人传》:“仰事俯育,孺人一身任之。高淳公官故贫,不能给,孺人昼夜纺织,与两兄共一灯,机声、书声常达旦也。”
搴(qiān)帷(wéi):揭起帷幕。搴,揭起。帏与慈连用,作“慈帏”。清人张青选有“人帽拜大母”之句。河梁:桥,替代送别地。旧题李陵《与苏武三首》其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后世因以河梁借指送别之地。
枯(kū):干涸。
惨惨:昏暗貌。柴门风雪夜:此化用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柴门,柴木做的门,借指贫寒之家。
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地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令人心生感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1771)春,黄景仁出游,至嘉兴,再游安徽,客居太平知府沈业富署中。《别老母》《别内》《幼女》《老仆》俱作于此次临行之际。
这首诗通过眼见别时的实况与悬想今后的虚景相结合,用直白如话的语言对诗人远行他乡和离别母亲时见到的场景进行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母亲至真至诚的情感。
首句“搴帷拜母河梁去”中以“河梁去”,点明了别母的主题,并融含了远游异乡、身世飘零的悲哀之感。“白发愁看泪眼枯”紧承首句而来,诗人并没有直接抒写别母时的伤痛之情,但“搴帷拜母”的具体细节和特征鲜明的母亲的形象已经能够感受到母与子各自内心的情感运动及相互间情感的交流:两两相对,默然无语,母亲的凄楚和耽念,诗人的悲愁和愧疚,尽在不言中。“惨惨柴门风雪夜”是一幅情景交融的全景式画面,同时造成了一种充溢着强烈悲哀情绪的氛围。诗人也不由从心底发出“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慨叹。“此时有子不如无”是诗人感情步步加深,层层蓄积,凝聚到饱和状态时的迸发,从而就产生了动人的情感力量,表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矛盾运动,具有丰富复杂的心理内容。
全诗没有雕琢的语言,跳动在其间的是诗人无处安措的心灵,诗人运用白描手法表达了他与母亲分别时的忧愁、无奈、痛苦与感伤,把别离之情表现得贴切又沉痛。
1.王晋熙.金元明清绝句英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85
2.雷启洪 农东光.历代咏别诗赏析.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413
3.李圣华选注.黄景仁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62-63
4.陈 靖.精品古诗词选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80
5.张 承.经典诗词品读.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78
6.张秉成 萧哲庵.清诗鉴赏辞典.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772
7.熊依洪.中国历代文学大观·明清文学大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332
8.蔡义江.绝句三百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321
9.李寅生.中国古典诗文精品读本.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528
10.周扬 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Ⅰ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