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古诗词
  • 脑筋急转弯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祝福语
愿你的心愿一一实现,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希望和喜悦。

江村晚眺

由 古诗词网 2025-09-25 15:14:46
戴复古
宋代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眺:远望。
平沙:指江边平缓的沙滩。
阁:同搁,搁置的意思。斜:指潮退时小船在岸边横竖停靠的样子。
白鸟:一种水鸟。一双:一对。临:本来作“到”讲,如“亲临阵地”、“双喜临门”。这里可引申为“在”。
惊起:受到惊吓而飞起。

落日的余晖照在江头的平沙上,潮水退了渔船停泊在斜岸边。
一对白鹭站在水边上,见到人来赶忙飞进芦花丛中。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夏秋的傍晚诗人站在江村边上向远处观望看到眼前景色而创作此诗。

这是一首即景之作。诗的一、二两句,诗人以平静的胸怀去拥抱自然,以心明神畅的笔调去描摹人们习见的、却又崇高的自然美:傍晚时分,举目眺望,江水之滨,万籁俱寂,落日的余辉映照着开阔而平缓的沙滩,潮水退落之后,小小的渔舟搁浅在岸边。这看似漫不经心的诗句,却是主观情意与客观事象的自然契合。江水、落日,沙滩,小船,这些浑然天成的静态的事物所构成的画面,正是诗人冲破了功利观念的束缚,平息了精神激动之后,全力追求的境界。

清人洪亮吉说:“静者心多妙, 体物之工,亦惟静者能之。”(《北江诗话》)卷二)试想,一个为功利所绊,耿耿于芥末琐事的人,是不会凝神专注地去发现大自然的真趣的。诗人们只有在一种虚静的心态中, 自我才能与审美对象充分交融。诗的第三句,作者在静无生息的世界里发现了生命的存在一对羽毛雪白的水鸟,静静地站立在水边。“临水立” 三个字,十分简约而形象地描画出了水乌瞬息间的神态。诗人为了同整个静的环境相和谐,不选择空中飞翔着的水鸟或水上戏游着的水鸟,而是用闲适而精细的笔触去表现静止的、休憩状态中的水禽,这便与前两句所描写的事物,构成了一幅格调统一的画面。诗的末句是全诗的传神之句,诗人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使静的画面顿时有了动感。由于水鸟的“见人”,亦即诗人的无意中的介入,打破了大自然的宁静,白鸟受惊,倏忽起飞。颇有兴昧的是诗人让那一对白色的鸟儿,”飞入了 灰白的芦花丛中,这里像是随意写出眼前景色,并没有费什么力气去刻画或涂饰,但却给人留下了优美的悬想。有时在幽静沉寂的气氛中,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更静的效果。诗人善于转静为动,巧妙地通过白鸟的“惊飞”,反衬出了江村的宁静生活。这也许正是诗人浪迹江湖、布衣终老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1.中华诗文编委会.中华诗文经典诵读 初中卷 七年级.2015.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31
2.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168
3.张维民,郭艳华主编.宋辽金元文学.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174
4.张志善编著.古人吟江阴诗词选.北京.华龄出版社.1998.77
5.韩盼山编著.儿童古诗赏读.河北.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201-202
6.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81

  • 上一条:山中杂诗
  • 下一条:论诗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作者

李白
曹操
刘禹锡
刘邦
曹植
杨万里
王维
辛弃疾
屈原
谭嗣同
唐寅
李清照
张志和
苏轼
李商隐
更多>

分类

以古喻今
写山
哀愁
忧民
悲壮
明志
讽刺
豪放
写景
写雨
写雪
春天
夏天
秋天
秋思
冬天
春节
思念
思乡
抒情
叙事
托物言志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寒食节
重阳节
元宵节
小学古诗
初中古诗词
更多>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