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
袍:外面的长衣。闻一多说:“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旧时军人相称曰“同袍”,也称相互间的友谊为“袍泽之谊”,本此。
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代国家。于:语助词。兴师:起兵。
修:整治。戈矛:皆古代长柄兵器。戈,平头横刃,用以横击、钩杀。矛,尖头侧刃,用以直刺。
同仇:同伴。仇,匹偶。一说共同对敌。
泽:通“襗”,贴身内衣,如今之汗衫,因易染汗垢,故名。
戟:古代长柄兵器,合戈矛为一体,既可横击又可直刺。
偕作:同起,一起行动。作,起。
裳(cháng):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秦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
袍:外面的长衣。闻一多说:“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旧时军人相称曰“同袍”,也称相互间的友谊为“袍泽之谊”,本此。
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代国家。于:语助词。兴师:起兵。
修:整治。戈矛:皆古代长柄兵器。戈,平头横刃,用以横击、钩杀。矛,尖头侧刃,用以直刺。
同仇:同伴。仇,匹偶。一说共同对敌。
泽:通“襗”,贴身内衣,如今之汗衫,因易染汗垢,故名。
戟:古代长柄兵器,合戈矛为一体,既可横击又可直刺。
偕作:同起,一起行动。作,起。
裳(cháng):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秦风·无衣》是秦地的军中战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第三,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1.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3
2.李 山解读.诗经(节选).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179-180
3.周明初等注释.诗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83-84
4.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57-259
5.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331-334
6.王秀梅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61-263
7.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