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古诗词
  • 脑筋急转弯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祝福语
  • 我的收藏 (opens in new tab)
祝贺晋升!愿你在新的岗位上再创佳绩,领导力与日俱增,职业道路越走越宽广。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由 古诗词网 2025-10-19 15:29:25
孔子弟子
先秦

子路、曾皙(xī)、冉(rǎn)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wú)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wéi) 之,比(bì)及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
夫子哂(shěn) 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 六七十,如 五六十,求也为(wéi) 之,比(bì) 及三年,可使足民。如 其礼乐,以俟(sì) 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 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 章甫,愿 为小相 焉。”
“点,尔何如?”
鼓 瑟希,铿(kēng)尔,舍 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yú)?”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 侍:侍奉, 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2. 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3. 以, 因为  
4. 毋:不要  
5. 以:同“已”,停止  
6. 居,平日,平时  
7. 以,动词,用  
8. 率尔: 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尔: 相当于 “然”,……的样子  
9.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 ,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乘: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  
10. 摄,夹处  
11.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的)军队来攻打它;  
   加:施加;  
   师旅:指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12. 因之以饥馑:接下来又有饥荒。  
   因:接续;  
   饥馑:泛指饥荒  
13. 为(wéi):治  
14. 比(bì) 及: 等到  
15. 方: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16. 哂 (shěn):微笑  
17. 方:见方,纵横。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的意思  
18. 如:或者  
19. 足:使动用法,使……富足  
20. 如 :至于  
21. 俟:等待  
22. 能:能做到、胜任  
23. 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24. 宗庙之事: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25. 如:或者  
26.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27.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28.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29. 愿:愿意  
30.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31. 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32. 鼓:弹奏  
33. 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34. 铿尔:铿的一声,指指止瑟声  
35. 舍:放下  
36. 作:立起来,站起身  
37. 撰:才具,才能  
38. 伤:妨害  
39. 乎:语气词,呢  
40. 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既:副词,已经  
41. 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42. 冠者 五六人,童六七人:几个成人 ,几个孩子;五 六,六七, 都是虚数  
43. 喟然:叹息的样子  
44. 与:赞成  
45. 后:动词,后出  
46. 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  
47.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以:介词。靠, 用;让:礼让,谦逊  
48. 唯求则非邦也与:唯,难道;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凭这个原因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别人)不了解我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 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 ,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朝见天子的时候 ,我愿意穿着礼服, 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官。”
“曾皙,你怎么样?”
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也不过是各自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沐浴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叹息着说道 :“我赞同曾皙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的事就不是国家大事呢?”
“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背景故事

子路、曾晳、冉有(姓冉名求)、公西华和孔丘在凉亭里休息聊天,孔丘说:“我比你们年龄大,虽然出门在外的时候以师徒相称,但那是为了显得我们团结有核心,而且让国君认为我们尊贵有特别。平时我们还是兄弟,各自有长处,相互帮助。我知道你们都有自己的主张,你们平时还总是说,没人懂你们,如果我懂你们,你们说说你们都有什么本事,又要做些什么呢?”

一听到要说长处,子路马上来了精神。他只比孔丘小九岁,如果孔丘算是院长,那他就算教务主任。虽然出门的时候也要称孔丘为师父,但是他是弟子里面最不把孔丘当师父的人。这时候他就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处于大国之间,外围有敌国侵犯,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能够让它在三年内兵强马壮,外能御敌,内能懂礼。”

孔丘就笑他:“你充其量也就是能保国守土,离咱们正在做的事业还差十万八千里,在尧舜眼里有内部饥荒和外部敌人的概念吗?这就是出门在外我做师父你做弟子的原因。”

子路刚想反驳,你问的是能力,又不是说天下大计,这群人里我的特长就是保家卫国,这说错了吗?不过说出来也没必要,因为孔丘点拨的对,大家在说理,这样反驳就是狂,狂就是不识抬举。孔丘其实不讨厌子路这样的性格,因为贤人总是尽可能把自己的缺点亮出来,借助别人的力量去反省,只是要记得一定要改。不仅如此,自己心里更细微的矛盾还是要靠自己去挖掘和改正。孔丘马上又说:“冉有,你说说你的理想吧。”

冉有马上也想表现一下,他能做的就是一个大邦的总理,这是他的理想,不过有了子路的教训,他就谦虚地说:“一个方圆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去总理内部经济管理和外贸事务,等到三年,可以让百姓生活富足,至于说礼乐教化,还是等其他的贤人来做吧。”

“公西华,你怎么样呢?”孔丘问。

公西华就是管教化的,他是学院祭祀系的系长,这时候就说:“不能说我就能管教化之类的事,我只是愿意多学习,多长进,并且尝试着做一下这方面的事。宗庙祭祀之类的事情,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愿意做一下这方面的行政工作,至于历史分析礼数推敲之类的高水准理论工作,还是你们强一些。”

公西华知道自己这套东西必须依托孔丘才行,也懒得和他们争,他倒是挺期待孔丘给他多一些点拨。不过孔丘没有多说,他又问:“曾晳,你呢?”

曾晳听着他们说话,手里还拨着琴弦,这时候还不知道怎么回答,不知道是真的说特长,还是说理念。于是手慢慢停下来,顿一下,下定决心,起身离座,说道:“我的理想和三位不同。”

孔丘说:“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只不过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罢了,你的理想是什么?”

曾晳就说:“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童,在沂水里洗浴,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孔丘就叹气:“我的理想和曾晳一样呀!唉,可是圣人心系天下身百忙。‘百姓匆碌我匆碌,众人心忧我心忧。何得民乐映清心,连宵酒雨不带愁’呀。”

等到几个人出去的时候,曾晳跟在孔丘后面,想单独请教,他说:“他们三个说的话怎么样呢?有什么更具体的说法吗?”

孔丘说:“只不过是说说各自的志向而已。”

曾晳问:“那你为什么讥笑子路呢?”

孔丘说:“治国应当用礼乐教化,这是以民为本。他只说特长,却没有表露出以民为本的根本理念,即使他有那份心,也不应该如此不谦让的,所以要笑话他。智者化繁为简,大为而小治,仁者以小见大,小为而大治。仁者见人所不见,畏进如愚,行若无据。像他这样办事,最后不一定能成功的。”

“那冉有说的就不是建设国家的方法了吗?你为什么不多提点一些呢?”

“小邦就不算一个大国家了吗?他说的是对的。不过小国的治理寻求规制寻求辩解,其似无治。大国之治寻宗寻合,其似无为。圣人顺自然治无为,民可自治。冉有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说的他能办到,那还真的是治理小国的方法,智者修能,仁者修心,治理大国的时候总理还要有德,他说话的小心已经体现了德。虽说治理方法是小国之治,但总理有这样的职责就够了,没什么好说的,寻宗寻合的应该是国君。如果治理大国,就不是那种方法了,治理大国不仅需要更大的德,而且需要研究一些其他的理论,这些理论一时半会儿是说不完善的,所以我就没说。”

“那公西华的教化理论就不能治国吗?”

“教化已经是最大最困难的工作了,作用巨大,看起来简单,但是要做更好还是会无限难的。如果公西华做的是行政小事,那还有什么大事呢?古往今来,政教合一是传统,教化是起着看不见的作用的。仅仅从行政教化这个角度来说,最好的教化就是治世的时候百姓知道它的好,乱世的时候百姓即使骂它,也是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的。公西华即使有创造教化的能力,可是如今的世道,能让他发挥才能吗?”

说着孔丘就叹着气走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国标准录音制品编码(ISRC)中心 [引用日期2025-10-19]
2.语文必修下册.中国标准录音制品编码(ISRC)中心 [引用日期2025-10-19]

  • 上一条: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 下一条:齐桓晋文之事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作者

李白
曹操
刘禹锡
刘邦
曹植
杨万里
王维
辛弃疾
屈原
谭嗣同
唐寅
李清照
张志和
苏轼
李商隐
林杰
杜甫
贺知章
崔颢
欧阳修
陆游
曹丕
王湾
李峤
李贺
虞世南
白居易
马致远
岑参
叶绍翁
更多>

分类

七夕节
中秋节
乐府诗
乐观
亲情
以古喻今
借古讽今
借物喻人
儿童
元宵节
写山
写景
写雨
写雪
冬天
劝勉
劝学
动物
励志
友情
叙事
古诗十九首
史记
同情
咏史
咏怀
咏柳
咏梅
咏物
咏竹
哀怨
哀愁
哲理
唐诗三百首
回忆
夏天
孤寂
宋词精选
宫怨
寄赠
寒食节
寓言
小说
山水
幽怨
更多>
关注知乐知微信公众号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