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古诗词
  • 脑筋急转弯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祝福语
  • 我的收藏 (opens in new tab)
愿你找到你的太阳,愿你的太阳找到你,愿你要的明天,如约而至。

促织

由 古诗词网 2025-10-20 13:44:02
蒲松龄
清代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摺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出。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1.促织:即蟋蟀,也叫蛐蛐。
2.宣德:明宣宗年号(1426—1435)。
3.尚:崇尚,爱好。
4.西:这里指陕西。
5.华阴令:华阴县县官。
6.才:(有)才能。这里指勇敢善斗。
7.责:责令。
8.里正:里长。
9.游侠儿:这里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
10.昂其直:抬高它的价钱。直,通“值”。
11.居为奇货:储存起来,当作稀奇的货物(等待高价)。居,积、储存。
12.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13.科敛丁口:向百姓征税摊派费用。科敛,摊派、聚敛。科,聚敛。丁口,老百姓。丁,成年男子。
14.操童子业:意思是正在读书,准备应考。操……业,从事……行业。童子,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15.售:原意是卖卖物出手,这里指考取。
16.迂讷:拘谨而又不善于说话。
17.累尽:牵累而耗尽。累,牵连,妨碍。
18.裨益:补益。
19.款:款式,规格。
20.宰严限追比:县令严定期限,催促缴纳。追比,旧时地方官吏严逼人民,限期交税、交差、逾期受杖责,叫“追比”。
21.流离:淋漓。
22.能以神卜:能够凭借神力占卜。
23.红女白婆:红妆的少女、白发的老婆婆。
24.爇(ruò)香:点燃香。
25.翕辟:翕,合。辟,开。
26.竦立:恭敬地站着。
27.无毫发爽:没有丝毫差错。
28.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
29.兰若:寺庙,即梵语“阿兰若”。
30.青麻头:和下文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都是上品蟋蟀的名字。
31.有古陵蔚起:有古坟高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的样子。
32.蹲石鳞鳞:蹲踞着的一块块石头像鱼鳞排列。
33.冥搜:用尽心思搜索。冥:深。
34.趁:赶。
35.蹑迹披求:追随(蛤蟆的)踪迹,拨开(丛草)寻求。蹑,悄悄追随。披,拨开。
36.虽连城拱璧不啻也:即使价值连城的宝玉也比不上。拱璧,大璧,极言其珍贵。啻,止。
37.蟹白栗黄:蟹肉和栗肉,指蟋蟀吃的精饲料。
38.斯须:一刻工夫,一会儿。
39.业根:祸种,惹祸的东西。业,业障,佛教用语,罪恶的意思。
40.复算:再算账,追究。
41.如被(pī)冰雪:好像盖着冰雪一样。被,同“披”。
42.抢呼欲绝:头撞地,口呼天,几乎要绝命。抢,碰撞。
43.向隅:面对着墙角(哭泣)。《说苑》:“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哭泣……”后人用“向隅”,含有哭泣的意思。
44.藁(gǎo)葬:用草席裹着尸体埋葬。
45.惙(chuò)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46.气断声吞:出不来气,说不出话,形容极度悲伤。
47.交睫:闭上眼睛要睡。
48.东曦既驾: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东曦,指日神东君。曦,日光。既驾,已经乘车出来。古代传说,日神乘着神龙驾驭的车。
49.觇视:窥视。
50.裁:通“才”,刚刚。
51.超忽:形容跳得轻快而高。
52.审谛之:仔细地看它。
53.土狗:蝼蛄的别名。
54.日与子弟角:天天和伙伴(的蟋蟀)角斗比赛。子弟,年轻人。
55.售者:这里指买主。
56.造庐:指到家。造,到……去。庐,本指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村房或小屋。
57.胡卢:形容笑的样子。
58.比笼:并列的笼子。比,并列的,并排的。
59.惭怍:惭愧。
60.固强之:坚持要较量较量。固,坚持、一定。强,迫使。
61.顾:但。
62.蠢若木鸡:形容神貌呆笨。《庄子·达生》篇说,养斗鸡的,要把斗鸡训练得镇静沉着,仿佛是木头雕的,才能够不动声色,战胜别的斗鸡。
63.鬣(liè)毛:动物头颈部长毛。
64.俄:不久,一会儿。
65.龁:咬。
66.翘然矜鸣:鼓起翅膀得意地叫。翘,举。矜,夸耀。
67.尺有咫:一尺多。咫,八寸。
68.旋:随即,跟着。
69.虫集冠上:蟋蟀落在鸡冠上。集,止。
70.翼:同“翌”,次日。
71.抚军:官名,巡抚的别称,总管一省的民政和军政。
72.细疏:仔细地分条陈述。疏,臣下向君主陈述事情的一种公文,这里作动词。
73.油利挞、青丝额:都是促织的一个品种。
74.无何:没多久。
75.卓异:(才能)优异。这是考核官吏政绩的评语。
76.又嘱:这里是抚军嘱咐。学使:提督学政(学台),是专管教育和考试的官。
77.俾入邑庠:使(他)进入县学,即做秀才。俾,使。邑,县。庠,学校。
78.赉(lài):赏赐。
79.百顷:和下文的“万椽”,都极言其多。
80.牛羊蹄躈各千计:意思是牛羊几百头。蹄躈,亦作“蹄噭”,古时用以计算牲畜的头数。噭,口;躈,肛门。见《史记·货殖列传》。千计,是说很多,不是实数。
81.裘马过世家:穿的皮衣和驾车的马都超过世代做官的人家。
82.异史氏:作者自称。《聊斋志异》里边有许多怪异的事,所以称异史。
83.贴妇:把妻子做抵押品去借钱。贴,抵押。
84.独是:唯独这个。
85.以蠹贫:因胥吏的侵耗而贫穷。蠹,蛀虫,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务的胥吏。
86.令尹:县令,府尹。这里是沿用古称。
87.恩荫:得到恩惠荫庇。
88.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一个人升天,连他的鸡犬也成仙。比喻一个人发迹了,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

在明朝宣德年间,皇室爱好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蟋蟀。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没有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捉到一只。”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最终没有成功。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款式上不符合。县官严定限期,催促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

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的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只见红颜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挤满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两次。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祷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像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下来了。拾起一看,并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就像寺院一样;殿阁后面的山脚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蛤蟆,就好像要跳起来的样子。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吧?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像。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跑,只见一块块石头,好像鱼鳞似的排列着,真像画中的一样。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好像在找一根针和一株小草似的;然而心力、视力、听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蛤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癞蛤蟆的踪迹,分开草丛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趴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孩子哭着跑了。

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不久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再也没有了依靠。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气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悲伤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地动手捉它,那蟋蟀叫了一声就跳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像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它。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里去了。再仔细看它,形状像蝼蛄,梅花翅膀,方头长腿,从神情上看是促织的优良品种。他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并放着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但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像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鬣毛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撩拨了它好几次,成名的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强健有力,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详细地分条陈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到这时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还阔气。

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洋洋。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时,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巡抚、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促织》是蒲松龄受到吕毖的《明朝小史》记载以及冯梦龙《济颠罗汉净慈寺显圣记》中济公火化促织的故事的影响,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的小说,载于《聊斋志异》第四卷。

促织(蛐蛐)为善斗的昆虫,拼搏起来全力以赴,有的上品重伤不退,甚为壮烈。因而,自唐天宝年间始,斗促织就成为民间和宫廷的一项娱乐活劲,历久不衰。据有关资料,唐天宝年间,京都长安的达官显贵、富豪巨贾,不惜重金投求上品促织,养在象牙、玛瑙盒中,饲以黄粟泥。一次赌斗,下注竟有多达白银万两者。到南宋,宰相贾似道斗促织成癖。当时,元军宿侵,安危在旦夕,贾似道却不理军政大事,每日在豪华的“半闲堂”斗促织取乐。不久,宋室沦亡。明代,斗促织达到高峰,出了个酷爱此道的皇帝朱瞻基(明宣宗),促织成为皇宫贡品,朝廷还特地派员在官窑监制了令供养促织的蛐蛐盆和蛐蛐房(放至盆中做窝用的小陶制品)编印了鉴别、喂养促织的专著《蛐蛐谱》;有的文人还编写了《相促织歌》。官吏的升降,也以所进促织的优劣为准绳,糜费国帑无数,民怨沸腾。

据吕毖《明朝小史》载:“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自经焉。”一只小促织,竟断送了两条人命。《促织》中“宣德间”的“宣德”,即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促织》就是以明宣宗宣德年间的现实为素材而写成的文言短篇小说。

《促织》这篇小说深刻揭露了“苛政”之危害。孔子云:“苛政猛于虎!”虎狼噬人,毕竟也仅止于一时,受害也仅限一身,而苛政之下,民不聊生,“贴妇卖儿”,甚至家破人亡,祸害之惨烈,诚然是触目惊心。但《促织》也不纯然是一篇刻面黑暗现实的写实之作,它既有对于苛政的谴责抨击,也有颇具荒诞喜剧风格的幽默谐谑之笔,还穿插了一些离奇恍惚的怪诞情节,这使它在表现风格上更加斑斓多彩,较之许多揭示苛政的写实之作,更富有想象奇妙的艺术表现力。

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小人物的人生悲喜剧。成名是一个本本分分的读书人,却因为懦弱可欺,被硬派给一个“里正”的差使。担任这个差使要完成各种横征暴敛,必须有铁腕和冷酷心肠,逼着各家“贴妇卖儿”才行。可想而知成名根本不是这块料,征收不足,他只有用自己的家产来补贴。不到一年,他那点微薄的家产就已经赔光。而上面又来了命令,让他进贡促织。他既不敢向各户追逼,又无钱购买促织交差,真是一筹莫展。妻子出主意,说不如自己去捕捉,万一捉到一只两只,那就可以交差了。于是成名手拿竹筒,满世界钻缝掏洞。可是这蟋蟀也不好捉,往往一连几天,都没什么收获,好不容易捉到一两只,又根本够不上进贡的等级。交纳的期限已经过了,成名一再受到板刑,两腿被打得脓血淋漓,路也走不了,更没法子去捉蟋蟀了,瘫在床上,完全绝望了。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据说算卦特别灵。成名的妻子赶忙去占卜,献上礼金就心中默祷,不一会儿从门帘儿里扔出一张纸。拾起来看看,上面画着楼阁、巨石,一只癞蛤蟆还有一只蟋蟀。虽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是看到蟋蟀,正合了自己心思,连忙回去让丈夫看。成名就考虑,这或许是指点他到这个地方去找。他觉得很像村东的大佛阁,就拄着拐杖慢慢挪去了。在那里,他真的看到了癞蛤蟆,也有一只蟋蟀跳过去,成名非常激动,追踪而去,提住了蟋蟀。这只蟋蟀样子很俊健,身材硕大,一看就是上品。成名高兴极了,把它小心地养在瓦盆里,用煮熟的栗子和蟹肉饲喂,只等期限到了上缴。但九岁的儿子非常好奇,趁父亲不在,想偷偷看看这只蟋蟀是什么样子,谁知盆盖刚刚掀开,蟋蟀就飞蹦而出,吓得他赶忙用手去扣,但是用力太猛,捉到手一看蟋蟀腹裂腿断,已经活不成了。孩子哭着去告诉母亲,母亲惊恐变色,怒斥他闯了大祸。等到成名回来,听到这个消息,自然是暴跳如雷,可是孩子却不知去向了。很快夫妻二人就发现他们已经遇到更大的不幸:惊恐过度的儿子已经投了井!等到把孩子捞上来,两个人呼天抢地、悲恸欲绝,哪里还顾得上蟋蟀。天快黑了,成名缓过神来,打算先把儿子掩埋了再说,伸手一摸,发现孩子好像还有一丝气息,夫妻两个又惊又喜,连忙把儿子搬到床上。到了半夜,孩子总算缓过气来,两人这才放下心来。可一看空的蟋蟀笼,立刻又忧思如焚。就这样大睁两眼熬到天亮,成名忽然听到门外似乎有蟋蟀鸣叫,出来看看,像是先前那一只。急忙去捕捉,仔细看这蟋蟀小得很,他很失望,捕捉的热情也就不高。正犹豫间,小蟋蟀竟跳到他袖子上,于是捉回来。但是心里总觉得它不够好,怕交不了差。但是没想到这个小蟋蟀特别能斗,不但斗败了个头比它大的蟋蟀王,连想要吞吃它的一只公鸡,都被它制服了。成名真是喜出望外,把它献了上去。蟋蟀大显威风,战败了所有对手。皇帝龙心大悦,重奖了经手进贡蟋蟀的巡抚;巡抚一高兴,给了经手此事的知县一个“政绩卓异”的评语;知县升官有望,觉得不能忘了成名的功劳,不但免去他里正的苦差,还授意学官让成名进入县学做了生员。巡抚也赏赐了成名许多财物,成家在经济上彻底翻了身。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完全恢复了精神。他说此前自己恍恍惚惚,似乎变做一只蟋蟀,特别能斗,战败了许多对手,后来才醒了过来。

小说一波三折,写出了主人公命运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让读者的心也随之起落沉浮,转瞬之间,就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况味,真令人百感交集。作者以一支生花妙笔,将故事组织得意想不到,波澜迭起,称得上是短篇小说的大家。小说围绕一只小虫,写尽人间悲酸,让读者目睹了一个小人物的人生悲喜剧。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正面抨击、揭示暴政之危害性,像唐代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说》那样,而是几近游戏笔墨,一味地皮里阳秋,看似平淡铺叙,却处处有讽剌和揭露。

小说开端写成名作为一个良民为里正差使赔尽家产,已经含有讽刺意味;然而他又遇到一个更大的难题——征收促织。他整日里忙于奔走捉虫、又被打了许多板子,而导致他荒废了正业又饱受苦刑的缘由竟是那么不足道——只为一只小小蟋蟀,就完全搅乱了他的正常生活。接下来作者匪夷所思地虚构了一个神怪之笔,让他在神灵指点下,终于捉到一只上品蟋蟀。故事发展到这里,让人不由得松了一口气,觉得成名还算走运,这一关居然让他闯过去了。

然而变生不测,小说又掀起新的波折。由于儿子的好奇心,蟋蟀意外死亡,交差自保的希望破灭了;又谁知祸不单行,儿子跳井,让成名夫妻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希望,陷入绝望深渊。这一段是小说中最为沉痛的部分,作者简洁的描述,充分勾勒出人物内心深切的、难以言表的悲恸和挫败。如果读者再一次检视导致成名走向悲剧的起因——蟋蟀,就会倍感整个事件除了悲惨,还有一重强烈的荒诞性。小说开端交待,此事起因十分偶然。华阴县令想讨好上司,进献一头蟋蟀,没想到皇上很喜欢,命令从此按常规进贡。由此才波及民间,扰乱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最终还酿成像成名这样的家庭悲剧。一个不足道的起因竟然给百姓造成如此悲惨的遭遇,事件本身可谓荒诞感十足。作者通过这样的组织、暗示,再一次向人们揭示社会生活中的荒诞混乱、毫无理性,讽刺功力自是上乘。

写到儿子投井、成名夫妻痛不欲生,已经达到悲剧高潮,似乎无法再作推进,通常,一个人物遇到这样可怕的命运,接下来的情节进展,恐怕只能是人物自尽,那样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但是《促织》并没有这样处理,作者许是出于同情,或是感到意犹未尽,笔锋一转,竟然给故事营造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颇具喜剧风味的结局——儿子死而复苏,成名又得到一只更加神奇的蟋蟀,贡献到皇帝那里,竟然为他带来意想不到的好运气。

这个结局有明显的虚幻性:不是每一个暴政之下的小民都有这份好运逃离不幸、获得荣华富贵的。但是这个结局也不能说纯属虚构,总会有人因为讨得皇帝、高官的欢心而平步青云。也有人认为作者虚构了这个大团圆结局是一种浅薄庸俗的表现,但这个评价还是比较简单化的。其实成名这种反差鲜明的前后两种不同命运的对照,更能够揭示专制政治下小民命运的变幻无常、难以自主。成名因为横征暴敛而破产、破家,又因为迎合了皇帝的嗜好而时来运转,这本身就具有讽刺意义,表现了作者对于统治者荒谬行径的不满和批评,况且作者也颇具深意地在结尾处交代那只勇敢善战的小蟋蟀,实际上是成名的儿子的精魂所化。这看似无关紧要的一笔,其实是具有尤为重要的暗示和含蓄意义——它让人由此意会到小人物的不幸之深切惨痛——年仅几岁的小孩子,也要分担父母不幸的命运了。好奇心本是儿童天性,孩子却因为这份好奇几乎丢了性命;幸而不死,这个孩子停留在迷茫昏聩状态一年多,是因为他那小小的神魂还要化作蟋蟀,为改变父母的悲惨命运去搏击,为讨得皇帝的欢心去厮杀,而且每当音乐奏响,这个小精灵还要“应节而舞”,博得皇帝“大嘉悦”。小民被敲骨吸髓、倾家荡产以满足统治者的贪欲,甚至连魂魄也不得安宁,还要化身异类,去逢迎帝王的嬉游。作者这冷峭奇诞的笔触里,流露出一种极度的悲哀沉痛。

正因为这个故事的结局建立在一个具有如此虚幻色彩的支点之上,读者终于会意识到成名的幸运毕竟只能是一种善良的幻想,或者说是承担一种反讽的功能,而无法改变现实生活中众多的小人物的悲剧命运,这也就更加反衬出成名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所以,稍有理性的读者,都不会满足于作品所虚构的圆满结局,掩卷之后,仍然会为成名的不幸而心情沉重、难以释怀。可以说,这看去匪夷所思的一笔幻设情节,恰似画龙点睛的关键一笔,小说因而获得了更为深邃的内涵、更加神采不凡的表现力,使小说超越许多描写苛政危害的写实之作,产生了一种深沉幽微的感人情氛。可以说,千百年来辗转于苛政魔爪之下的小人物的沉哀剧痛、惨淡无告的入生悲剧,不是蒲松龄的雄健凌厉的巨笔,恐怕很难有如此淋满尽致、惊心动魄的表现。

《促织》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优秀传统,十分注重情节结构的营造。小说通过主人公成名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祸福转化的奇特故事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宫廷”的骄奢淫逸,以及各级官吏的媚上责下“假此科敛丁口”等等罪责,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同时,文章在语言方面推敲斟酌,精练生动,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精品,是蒲松龄的代表作之一。

1.蒲松龄.聊斋志异.长沙.岳麓书社.1988.151-153
2.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281-289
3.宋石青.《聊斋志异·促织》本事考.晋东南师专学报,1995(2):41-43
4.褚文峰.关于《促织》中的促织——兼谈小说的现实真和艺术真.蒲松龄研究,1989(1):58-69
5.董乃斌 黄霖 等.古代小说鉴赏辞典(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298-2301

  • 上一条:与妻书
  • 下一条:谏太宗十思疏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作者

李白
曹操
刘禹锡
刘邦
曹植
杨万里
王维
辛弃疾
屈原
谭嗣同
唐寅
李清照
张志和
苏轼
李商隐
林杰
杜甫
贺知章
崔颢
欧阳修
陆游
曹丕
王湾
李峤
李贺
虞世南
白居易
马致远
岑参
叶绍翁
更多>

分类

七夕节
中秋节
乐府诗
乐观
亲情
以古喻今
借古讽今
借物喻人
儿童
元宵节
写山
写景
写雨
写雪
冬天
劝勉
劝学
动物
励志
友情
叙事
古诗十九首
史记
同情
咏史
咏怀
咏柳
咏梅
咏物
咏竹
哀怨
哀愁
哲理
唐诗三百首
回忆
夏天
孤寂
宋词精选
宫怨
寄赠
寒食节
寓言
小说
山水
幽怨
更多>
关注知乐知微信公众号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