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古诗词
  • 脑筋急转弯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祝福语
  • 我的收藏 (opens in new tab)
愿你找到你的太阳,愿你的太阳找到你,愿你要的明天,如约而至。

谏逐客书

由 古诗词网 2025-10-20 11:10:07
上秦王书、上书秦始皇
李斯
先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由余:原为晋国人,后入戎,戎王命他使秦。秦穆公见其贤以计招致,用其谋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戎:古代中原人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
2.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媵人之一送往秦国。逃亡到宛,被楚人所执。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出,用上大夫,故称“五羖大夫”。宛(yuān):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南阳。
3.蹇(jiǎn)叔: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把他从宋国请来,委任为上大夫。宋:国名,或称“商”“殷”,子姓,始封君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微子启,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
4.来:一说作“求”。丕豹:晋国大夫丕郑之子,丕郑被晋惠公杀死后,丕豹投奔秦国,秦穆公任为大夫。公孙支:“支”或作“枝”,字子桑,秦人,曾游晋,后返秦任大夫。晋: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成王之弟叔虞,建都于唐(今山西省翼城县西),约有今山西西南部之地。
5.产:生,出生。
6.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这里的“二十”应当是约数。并,吞并。
7.孝公:即秦孝公。商鞅:卫国公族,氏公孙,亦称公孙鞅,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死后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任左庶长、大良造,因功封于商(今陕西商州东南)十五邑,号称商君。
8.殷盛:指百姓众多而且富裕。殷,多,众多。
9.魏:国名,始封君魏文侯,系晋国大夫毕万后裔,于公元前403年与韩景侯、赵烈侯联合瓜分晋国,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10.惠王:即秦惠王,名驷,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于公元前325年称王。张仪:魏人,秦惠王时数次任秦相,鼓吹“连横”,游说各国诸侯事奉秦国,辅佐秦惠文君称王,封武信君。此句以下诸事,均为张仪之计,因为张仪曾经作为宰相,执掌秦国权柄,所以以下诸事均出于他的谋划。
11.三川之地:指黄河、雒水、伊水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韩宣王在此设三川郡。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兵攻取三川大县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取得韩三川全郡,重设三川郡。
12.巴:国名,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为子国,称巴子国,在今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一带。战国中期建都于巴(今重庆奉节)。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领兵攻灭巴国,在其地设置巴郡。蜀:国名,周武王时曾参加灭商的盟会,有今四川中部偏西地区。战国中期建都于成都(今属四川)。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等领兵灭蜀,在其地设置蜀郡。
13.上郡:郡名,原为魏地,今陕西榆林。魏文侯时置,辖境有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河以西,东北到子长县、延安市一带。公元前328年,魏割上郡十五县给秦。公元前312年,又将整个上郡献秦。秦国于公元前304年于此设置上郡。
14.汉中:郡名,今陕西汉中。楚怀王时置,辖境有陕西东南和湖北西北的汉水流域。公元前312年,被秦将魏章领兵攻取,秦于此重置汉中郡。
15.包:这里有并吞的意思。九夷:此指楚国境内西北部的少数部族,在今陕西、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地区。
16.鄢(yān):楚国别都,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春秋时楚惠王曾都于此。郢(yǐng):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市西北纪南城。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
17.成皋: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地势险要,是著名的军事重地。春秋时属郑国称虎牢,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属韩,公元前249年被秦军攻取。
18.六国之从(zòng):六国合纵的同盟。六国,指韩、魏、燕、赵、齐、楚六国。从,通“纵”。
19.施(yì):蔓延,延续。
20.昭王:即秦昭王,名稷,一作侧或则,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范雎(jū):一作“范且”,亦称范叔,魏人,入秦后改名张禄,受到秦昭王信任,为秦相,对内力主废除外戚专权,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封于应(今河南宝丰县西南),亦称应侯。
21.穰(ráng)侯:即魏冉,楚人后裔,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异父弟,秦武王去世,拥立秦昭王,任将军,多次为相,受封于穰(今河南邓县),故称穰侯。
22.华阳:即华阳君芈戎,楚昭王母宣太后之同父弟,曾任将军等职,与魏冉同掌国政,先受封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县北),故称华阳君,后封于新城(今河南密县东南),故又称新城君。
23.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
24.向使:假使,倘若。内:同“纳”,接纳。
25.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如今陛下得到了昆仑山的宝玉。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致,求得,收罗。昆山,即昆仑山。
26.随和之宝:即所谓“随侯珠”和“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来得的美玉。
27.明月:宝珠名。
28.太阿(ē):亦称“泰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所铸。
29.纤离:骏马名。
30.翠凤之旗:用翠凤羽毛作为装饰的旗帜。
31.鼍(tuó):亦称扬子鳄,俗称猪婆龙,皮可蒙鼓。
32.说:通“悦”,喜悦,喜爱。
33.犀象之器:指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具。
34.郑: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宣王弟友,公元前806年分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卫: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武王弟康叔,初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此时郑、卫已亡,郑、卫之女当指郑、卫故地的女子。后宫:嫔妃所居的宫室,也可用作嫔妃的代称。
35.駃(jué)騠(tí):骏马名。外厩(jiù):宫外的马圈。
36.江南:长江以南地区。此指长江以南的楚地,素以出产金、锡著名。
37.西蜀丹青:蜀地素以出产丹青矿石出名。丹,丹砂,可以制成红色颜料。青,靛青,可以制成青黑色颜料。采:彩色,彩绘。
38.充下陈:此泛指将财物、美女充实府库后宫。下陈,殿堂下陈放礼器、站立傧从的地方。
39.宛珠之簪:缀绕珍珠的发簪。宛,缠绕,或以“宛”为地名,指用宛(今河南南阳)地出产的珍珠所作装饰的发簪。
40.傅:附着,镶嵌。玑:不圆的珠子。此泛指珠子。珥(ěr):耳饰。
41.阿:细缯,一种轻细的丝织物。或以“阿”为地名,指齐国东阿(今属山东)。缟(gǎo):未经染色的绢。
42.随俗雅化:随合时俗而雅致不凡。
43.佳冶窈(yǎo)窕(tiǎo):妖冶美好的佳丽。佳,美好,美丽。冶,妖冶,艳丽。窈窕,美好的样子。
44.赵:国名,始封君赵烈侯,系晋国大夫赵衰后裔,于公元前403年与魏文侯、韩景侯联合瓜分晋国,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东南),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今属河北)。公元前222年被秦国所灭。古人多以燕、赵为出美女之地。
45.瓮(wèng):陶制的容器,古人用来打水。缶(fǒu):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秦人将瓮、缶作为打击乐器。搏髀(bì):拍打大腿,以此掌握音乐唱歌的节奏。搏,击打,拍打。髀,大腿。
46.郑:指郑国故地的音乐。卫:指卫国故地的音乐。桑间:桑间为卫国濮水边上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南,有男女聚会唱歌的风俗。此指桑间的音乐,即“桑间濮上之音”。昭:歌颂虞舜的舞乐。虞:按《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引南化本、枫山本、三条本等作“护”,当为歌颂商汤的舞乐。武:歌颂周武王的舞乐。象:歌颂周文王的舞乐。
47.太山:即泰山。太,一作“泰”。让:辞让,拒绝。
48.择:舍弃,抛弃。细流:小水。
49.却:推却,拒绝。
50.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51.黔首:泛指百姓。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头,故称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资:资助,供给。
52.业:从业,从事,侍奉。
53.藉:借。赍(jī)盗粮:把武器粮食供给寇盗。赍,赠送,送给。
54.损民以益雠:减少本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人力。益,增益,增多。雠,通“仇”,仇敌。
55.外树怨于诸侯:指宾客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它诸侯,从而构树新怨。

臣听说官吏议论驱逐列国入秦的游说之士,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从前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东面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得来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位人物,不出生在秦国,但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于是称霸西戎。孝公采用商鞅的法令,移风易俗,人民因此富裕丰盛,国家因此富足强盛,百姓乐于效力,诸侯亲近顺服,俘获楚魏军队,攻占土地千里,国家至今安定强盛。惠王采用张仪计谋,攻克三川之地,西面兼并巴蜀,北面收受上郡,南面轻取汉中,统揽九夷之地,控制楚之鄢郢,东面占有成皋之险,割取肥美土地,六国联盟罢休,迫使西来侍奉秦国,功绩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掉穰侯,放逐华阳君,加强国家权力,杜绝权豪之门,蚕食诸侯国家,使秦国成就帝王之业。这四位国君,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四位国君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重用,这会使秦国没有富庶之实和强大之名了。

如今陛下得到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这样的宝物,悬挂着夜间光如明月的宝珠,佩戴着太阿宝剑,骑着纤离骏马,立起用翠羽编成凤鸟形状所装饰的旗帜,架起用灵鼍皮蒙成的鼓。这些宝物,秦国不出产一样,而陛下却喜欢它,为什么呢?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用,那么夜光璧不能装饰朝廷;犀角、象牙做的器物不能成为赏玩嗜好之物;郑国、卫国的女子不能充斥后宫;骏马驴骡不会充满外马房;江南的金器锡器不会被使用,西蜀的丹青不会作为绘画的颜料。用来装饰后宫、充塞堂下、娱乐心情、好听好看的东西,一定要秦国出产的才可以,那么宛地珍珠装饰的头簪、附着珠玑的耳饰、东阿丝绸做成的衣服、织锦刺绣的饰品不会进献到您的面前;而化俗为雅、宁静美丽的赵国女子不会站在您的身边。那敲打着瓦器、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唱歌呼叫而悦耳的,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这类乐曲,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抛弃了敲击瓦器而接受《郑》《卫》之音,屏退弹筝而求取《韶虞》,这样做是为什么呢?为了舒适称心于眼前,适合观赏罢了。如今选取人才则不然,不问可用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去,是客卿的一律驱逐。这样看来,所重视的是美色、音乐、珍珠、玉器,而所轻视的是人民。这不是用来据有天下、控制诸侯的策略。

臣听说地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口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形成了它的高大;河海不挑拣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因此,地域不论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他乡,一年四季充实美好,鬼神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为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

东西不是秦国出产的,可珍贵之物很多;贤士不是秦国出生的,而愿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人民而对仇敌有益,使自己内部空虚而外部又跟诸侯结怨,要想国家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

据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他在被逐的路途上惶恐不安地写下了《谏逐客书》。

李斯的《谏逐客书》不只是一篇好文章,而且是一个好策略。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不止于改变“逐客”,更加为秦王朝的统一天下奠定了策略基础。

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是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论据。开头提出总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明确提出一个判断,一种意见,真所谓史家笔削。这是继承《左传》《国策》以来的朴素典雅的写法。是“吏议”而不说“君断”,有意把“失误”的责任推到“吏议”上,避开了一层锋芒。这说明作者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接着文章具体分析,由回顾历史入题,写秦国从缪公(即“穆公”)以来任用“客卿”从而走向兴旺发达的发展史。一是远在春秋时期秦缪公从各处召用了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五个人,结果“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到了战国时期,数雄相争,情况更加复杂,立国非易,创业更难。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新立政制,富国强兵,开疆拓土,奠定了强盛的基础。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扩展了大片土地,打散了六国抗秦的合纵,影响一直延续到秦始皇时代昭王任用范雎流放宣太后异父弟穰侯和舅父华阳君,废掉了擅权的宣太后,壮大了政府,杜绝了私门,又进一步开拓国土才有了今天的帝业。缪公、孝公、惠王、昭王在位时间都很长,都能富国强兵,开疆辟土,都能正确地任用客卿,这就是无可辩驳的任用客卿的立国、兴国、统一天下的发展史。有了这样的发展史,秦王朝当然应该温故知新、继承并发扬优秀传统了。“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客何负于秦哉?”为了进一步加力,作者又从反面把这两个判断结合起来叙述一下,使秦王深信不疑。这一部分是文章精髓所在,核心所在,是作者为帝王之术的历史观、政治观、人事观的集中表现之一。退一步说,即使没有后面的文章,也足以使秦王改弦易辙了。

第二段写秦王用物并不“逐客”,并指出这不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逐客”是对的,悦国外之宝就不对;反之,悦国外之宝是对的,“逐客”就不对,两者必居其一。眼前的现实是怎样呢?作者充分运用逻辑推理来论证是非。首先提出秦王悦国外之宝何也”,“何也”看来像是不明所以急待解说,其实是借以引发批评“逐客”之非。“何也”,微微一宕,轻轻一间,既顿住上句又引发下文,章法上妙趣横生。原因虽然好像不明白,但事理之必然很清楚那便是:如果是“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那么“夜光之璧”“犀、象之器”、“郑、卫之女”等就不应当使用;如果真是“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那么“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就“不进于前”“随俗雅化、佳冶窈窕”的赵女就不立于侧。再从另一方面亦即秦国自身的音乐看,“击瓮叩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如果真是也是“必出于秦然后可”,那么,就不能“适观”,也就应为秦王所不能接受。但是,秦王实际是“弃击瓮叩击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显然认为“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是行不通,不能达到“快意”与“适观”的目的。作者巧妙地迂回一番,设事推理设事喻理,其目的是为了抨击“逐客”,于此巧妙地托出“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而且进一步提高到“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作者以第二部分作为正面论述,也作为前提,推断第三部分的荒谬、矛盾及其政治上的严重后果。该文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李斯并非一概反对“逐客”,而是反对“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像韩国派来的借帮助修理渠道而另有所谋、别有所怀的,当然应当逐”,而且也必须“逐”。理解该文浑然认为李斯是反对一切非族客,就属误解,就不明白李斯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了。

第三段写“五帝三王所以无敌”跟今天“逐客”的明显不同,并指出“逐客”的严重危害,有利于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这是根据,这是社会公理,也是从政者的历史经验。《史记·索引》:“管子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泰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李斯加以改造写成“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又以此作为比喻和根据引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又以“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作为根据引出“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总之是因果紧扣事理分明,论证问题具有强大的箝制力。以上从正面说,接着再回到现实面前亦即秦王逐客是“弃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损害了自己帮助了敌人,结果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其实质只能是“藉寇兵而赍盗粮”。这里是从秦王着想,而不只是从自己的荣辱得失着想,因此语重千钧,掷地有声。

第四段收束全文,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把“宝物”跟“逐客”联系起来照应上文说明事理相悖,损己而利敌,进而说明国家必将危亡,以使秦王权衡轻重收回成命。从“夫物不产于秦”到“而愿忠者众”,用两句话就总结了前面三段的意思:谈物的一半照应第二段,以见出“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这种态度的不对,谈人的一半照应第一段,以见出“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作法不当。最后的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因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这两句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路,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识见,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畛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现代也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谏逐客书》识高文亦高,它不仅思想可贵,而且辞采富赡,文思横溢,写作技巧十分出色。第一,摆事实,设比喻,重铺叙,论辩有力,说理透辟。“事实胜于雄辩”,确凿的事实最具有说服力。文章第一段铺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在说明客卿一向对秦国有功这个问题上就起了很好的作用。比喻也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此文在说明“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和“王者不却众庶”时都用了很多比喻,甚至可说文章的大部分就是由比喻组成的,正因为事实和比喻用得多,反复用,重铺叙,重渲染,不仅深入浅出、形象鲜明地说清了道理,而且增强了文章铺张扬厉的特色。第二,在结构上,既曲折多变,又严谨有序。这是一篇议论文,但并不显得呆板滞涩,枯燥无味,而是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除了善用比喻外,和文章写得有波澜、有起伏也相关。在论说秦王对物的态度时,几层的意思差不多,可是一会儿顺说,一会儿倒说;一会儿正叙,一会儿反诘;或者略换几个字,或者稍变一下手法:真是跌宕生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另一方面,此文论证逐客错误的中心思想十分突出,万变不离这个中心,在行文上还注意到前后呼应,一气贯通,所以全篇文章显得不枝不蔓,紧凑缜密。第三,多用排比句和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奔放的气势。文章气势充沛主要是由严密的逻辑、有力的论辩形成的,但是善用排偶句,并和散体句错杂出之,在语言形式上就富有整齐错落之美,在音节上又显得抑扬顿挫,铿锵响亮,给人一种音乐的美感,这些使得此文更增强了滔滔不绝、雄放不羁的气势。最精彩的是中间一段,语辞泛滥,意杂诙嘲,语奇字重,兔起鹘落,可谓骈体之祖。此文开散文辞赋化的风气之先,对后来汉代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李斯虽为羁旅之臣,然其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1.张新科 尚永亮.先秦两汉文观止.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33-238
2.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1-138
3.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3.168-172
4.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229-231
5.蒋彰明.试论《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99-101
6.龙卫球.终是仓中鼠——法家人物李斯评议.社会科学论坛,2003(6):51-53
7.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96-201
8.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2011

  • 上一条:鸿门宴
  • 下一条:与妻书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作者

李白
曹操
刘禹锡
刘邦
曹植
杨万里
王维
辛弃疾
屈原
谭嗣同
唐寅
李清照
张志和
苏轼
李商隐
林杰
杜甫
贺知章
崔颢
欧阳修
陆游
曹丕
王湾
李峤
李贺
虞世南
白居易
马致远
岑参
叶绍翁
更多>

分类

七夕节
中秋节
乐府诗
乐观
亲情
以古喻今
借古讽今
借物喻人
儿童
元宵节
写山
写景
写雨
写雪
冬天
劝勉
劝学
动物
励志
友情
叙事
古诗十九首
史记
同情
咏史
咏怀
咏柳
咏梅
咏物
咏竹
哀怨
哀愁
哲理
唐诗三百首
回忆
夏天
孤寂
宋词精选
宫怨
寄赠
寒食节
寓言
小说
山水
幽怨
更多>
关注知乐知微信公众号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