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古诗词
  • 脑筋急转弯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祝福语
  • 我的收藏 (opens in new tab)
愿你勇敢追梦,不畏艰难,每一步都坚定有力。

寄全椒山中道士

由 古诗词网 2025-10-26 10:02:29
韦应物
唐代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1.全椒:唐代滁州的属县,即今安徽全椒县。山中: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的神山。
2.郡斋:郡守起居之处。这里指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3.山中客:指全椒山中道士。
4.涧:两山之间有流水的深沟。束:捆。荆薪:荆条柴火。
5.煮白石:晋代葛洪《神仙传》:“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又据《云笈七签》,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内熬煮,服食以求长生。
6.瓢:用半个葫芦做成的舀水器或盛酒器。这里作量词,用以量酒。
7.远慰:远道前去慰问。风雨夕:风雨之夜。
8.空山:空寂的山野。
9.行迹:来去的踪迹。

今天早晨觉得斋舍很冷,忽然想起你这位山中客。
此时或许正在涧底拾柴,回家后就忙着炼煮白石。
我想带着一壶上好的酒,远去慰问在这风雨之夕。
想到空山中满地的落叶,不知向何处寻你的踪迹?

此诗是韦应物在滁州刺史任上所作。从“郡斋冷”等语推测,当时韦应物是一州的长官,而不是被免官待任的境况。韦应物于建中四年(783)出任滁州刺史,秋天到任,到第二年冬天,最迟在第三年春,即兴元元年(784)冬或贞元元年(785)春就被免待任。由此观之,这首诗写于兴元元年秋天的可能最大。当时,唐帝国处安史乱后,各地军阀称雄割据,关陕中原极其多事。滁州属淮南东道的僻远山区,相对说来还算是比较平静。所辖全椒一县在州治之南。琅玢山、滁河均出其境,擅有一定的山水之胜。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淮南东路滁州神山,在全椒县西三十里,有洞极源。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此即道士所居也。”可见这里应是一个富于自然风景之美的所在。按唐代官制,滁州属于下州。诗人面对当时军兴赋繁、民贫役重的社会现实,心境也并非如何愉快,这一点所以从他当时另外一些诗篇得到参证。他当时除了和当地一些士人相交之外,同一些僧人道长也有所来往。全椒山道士就是其中的一位。此人是一位隐士,与韦应物有文字交,甘苦关心,故韦应物以诗寄之。

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评价很高。题目为“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细心领略。

开篇“今朝郡斋冷”二句,提出了全诗的怀人主旨。说自己在凄清的郡署书斋当中,忽然泛起对山间野客的思念。笔触朴素自然,把景物人事融为一体。“冷”字,是全诗基本情调。形式上,是描写深秋季节的萧瑟环围;实质上,则是渲染山城岁月的孤寂情绪。韦应物是地方长吏,他在沉埋案牍之余,能以寄情物外,作如此肖散恬淡的吐属,是和一般贪墨者流迥异其趣的。据李肇《国史补》所记韦应物:“秉性斋洁,鲜食寡欢,所在焚香扫地而坐”。他喜欢写田园山水诗,不像是一般封建士大夫,在饱厌肥鲜之余,吃些山肴野蔬以调剂一下胃口那样,是毫无造作姿态的。他在给恒粲大师诗中也说:“今日郡斋闲思问楞伽字。”在《寒食寄京师诸弟》诗中也曾说:“雨中禁火郡斋冷”。看起来,滁州这里郡斋内的“闲”和“冷”感觉,是比较通常的。它是诉说自己感叹此际荒城野署的“寂寞”和“凄凉”,是回溯昔日友谊亲情的“温煦”和“热火”。这是一种近乎朝隐的空漠心理。“客”字,虽是古诗词里习见的平常称谓,但也有不少的篇例含有尊敬意味。

接下“涧底束荆薪”二句,承上“念”字而来,是从客体方面悬想所思人物的生活情景。看来,诗人怀念的这位道者,并非是完全坐食香火的剥削阶层。他是经常白日去深涧樵采薪柴,夜晚回观之后,也不享用那种素比荤丰的膳食。二句意在颂美“道士”艰苦精严的修炼。这位“道士”和那些以山居生活为“终南捷径”者不同,即此二句,其可敬形象已宛然纸上。鲍照《拟古诗八首》有句:“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首句似自此转化而来。这里是落实“念"的实际内容。

下面,“欲持一瓢酒”二句,意境转折,进一步阐释怀人题旨。申述自己不只是斋内坐想,还在打算去山间探访。是从主体方面叙说自己的诚挚怀念心思。一钵一盂,可以象征僧侣生活;“一瓢”,也可以代表道家岁月。《说文》:“以一瓠剺而为二日瓢”,这是切合方外人身分的词语。道士而能饮酒,可见这也并非什么拘守戒规的清教徒。《隋唐嘉话》载有唐初群僧“贺闫立本作《醉道士图》”相嘲事,可见唐朝道士和和尚一样,也是律定禁酒的。“风雨夕”,点染时令,与上“郡斋冷”相映,使诗的境界愈益鲜明,意象愈盖丰盛。秋风秋雨之夕,正是怀人倍切之日。“慰”字,能以说明山中衙内同是凉秋无俚的寂寞情怀,能以揭示主客双方同是久违思会的想念心理。“远”和“慰”二字结合,构成一种道路悬隔感与友谊深沉感,具有新的不同的力变。全诗的情感状态,大多是隐寓形象当中。这里的“慰”和前面的“念”字,却都具有涉外性质,都有明显表达感情状态的效果。

结尾“落叶满空山”二句,境界感更强。清人沈德潜说它可以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比美。这是韦诗广被传诵的名句,意在说明“道士”茫无定所,难觅行踪,故权且寄诗表臆。进一步大写了山中的萧森阅寂景象,抒发了诗人的绵绵怀念情绪,颇有余韵不尽之致。实际这结尾二句,“看似寻常最奇崛”,它是以反振全篇,具见大家功底。

全诗形神超越,物我交融,塑写了主客双清的两副形象,的确是古代田园山水诗的精品。古代论诗家说韦应物某些诗篇“暑月读之亦有霜气”(黄彻《碧溪诗话》),说“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张戒《岁寒堂诗话》),韦应物自己也说“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到底清”(《赠王侍御》)。概括说来,“清淡”和“高远”,确也可以代表韦诗的艺术待色,但除此以外,韦应物还有分量不少的人民性更强的诗作,艺术风格也迥然有异。正如鲁迅评论陶潜时所说,韦应物也“并非浑身肃穆”。从此篇《寄全椒山中道士》一诗中,也不难味索出它的不谐世俗的气质。何况投赠对象有别,面对“野鹤闲云”,自不宜谈什么“民生国计”。所以一味责备此篇远离现实、趣味孤寂,似乎也稍欠公允。

1.杨世友.唐诗品读六百首.武汉.崇文书局.2021.291-292
2.曾凡玉.唐诗译注鉴赏辞典.武汉.崇文书局.2017.612-613
3.钱文辉.唐代山水田园诗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697
4.胡光舟.新编千家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65
5.王启兴.唐诗三百首评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51
6.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00
7.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第6卷).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1211-1212
8.孟庆文.唐诗三百首精华赏析.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1.41-45
9.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新1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745-746

  • 上一条: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 下一条:长安遇冯著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作者

李白
曹操
刘禹锡
刘邦
曹植
杨万里
王维
辛弃疾
屈原
谭嗣同
唐寅
李清照
张志和
苏轼
李商隐
林杰
杜甫
贺知章
崔颢
欧阳修
陆游
曹丕
王湾
李峤
李贺
虞世南
白居易
马致远
岑参
叶绍翁
更多>

分类

七夕节
中秋节
乐府诗
乐观
亲情
以古喻今
借古讽今
借物喻人
儿童
元宵节
写山
写景
写雨
写雪
冬天
劝勉
劝学
动物
励志
友情
叙事
古文观止
古诗十九首
史记
同情
咏史
咏怀
咏柳
咏梅
咏物
咏竹
哀怨
哀愁
哲理
唐诗三百首
回忆
夏天
孤寂
宋词精选
宫怨
寄赠
寒食节
寓言
小说
山水
更多>
关注知乐知微信公众号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