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古诗词文
  • 脑筋急转弯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成语
  • 祝福语
  • 我的收藏 (opens in new tab)
愿所有梦见过远方的人,心有惊雷,生似静湖!

送天台陈庭学序

由 古诗词网 2025-11-17 09:06:29
送陈庭学序
宋濂
明代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1. 天台:天台:县名,位于浙江省东部。
2. 川蜀:泛指今四川一带。
3. 中州:泛指今河南一带。写此文时,宋濂正在河南龙门山讲学。
4. 剑阁:县名,在川省北部。因剑门关矗立于县北,故自古即有“剑门天下险”之名。栈道:古时在峭岸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危险难行。
5. 瞿塘:即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一,两岸悬崖壁立,江中水流湍急,有“天堑”之称。滟滪:即滟滪堆,在瞿塘口,是突出在长江江心的巨石,为长江上著名的险滩。虞:忧虑。
6. 累:续。旬日:十天。巅际:山顶。这句是说接连十多天也爬不到山顶。
7. 杳:深邃朦胧貌。穷:尽头。这句是说峡谷幽深,无法测出它的尽头。
8. 悼栗:形容颤抖的样子。
9. 波恶涡诡:波涛汹涌漩涡隐秘难测。波恶:形容波涛很大很凶。涡诡:指怪异的旋流。
10. 失势:失去常态,此指偏离航道。尺寸:形容很短的距离。
11. 糜碎土沉:此句是说船被撞得粉碎,像土一样沉入江底。糜碎:粉碎。
12. 仕有力者:在仕途上进取并且很有竞争力的人。
13. 材有文者:指有才能而且文才出众的人。
14. 嗜奇:指热爱山水名胜。
15. 中书左司掾: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宫,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把政、军、监察三权。中书省下置左右司,分管省事,明初尚沿元制。掾,古代属官的通称。从大将北征:明初为了统一北方,屡遣大将北征。陈庭学曾从军。
16. 擢:提升。指挥司:明代在各省设置的地方军事机关。照磨:指挥司的属官,主管宗卷、钱粮。
17. 扬子云: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期辞赋家、,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并为;诸葛武侯:即诸葛亮,曾封武乡侯,故后人亦称之诸葛武侯。
18. 射:指射箭,为古代六艺之一。
19. 侈:大,多。
20. 顾:不过。
21. 四方兵起:指元末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反元战争。
22. 无所投足:谓没有能去游览的地方。
23. 逮今:及至今日。
24. 极海之际:一直到海的边际,意谓四海之内。
25. 齿:年龄。耄:高龄,古称大约指七十至九十岁。
26. 颜回、原宪:都是孔子的学生,一生穷困而德行很高。
27. 充然:形容盛大貌。
28. 得无:莫非,岂不是。

西南地区的山水,只有四川最奇特。可是离开中原上万里,陆路有剑阁、栈道的险阻;水路有瞿塘峡、滟滪滩的艰难。骑马前往,那竹林覆盖的高山,接连十几天也看不到它的顶端和边际;到山顶向下一望,只见险峻的山谷,有几万尺深,深得无法探测它的底,令人胆战心惊。从水路去,那江里的礁石狰狞尖利,波涛险恶,旋涡怪异,行船稍一失势,就被打得粉碎,像泥块一样沉没,成了鱼鳖的食物。它的艰险难行,竟到了这个样子!所以不是做官有力量的人,不能够去游览;不是才情有文采的人,即使游览了也不会有什么收获;不是身体强壮的人,大多老死在那个地方。所以喜爱奇特山水的人感到很遗憾呢!

天台的陈君庭学,能够写诗,由中书左司掾多次跟随大将讨伐北方,有功劳,提升为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路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的住处,英雄豪杰战斗防守的遗迹,诗人文士游览玩乐、赋诗歌唱的场所,庭学没有一处不曾游览。已经游览,一定抒写成诗篇,来记叙那景物、世道的变化,于是他的诗更加精妙。过了三年,他按照旧例辞官回来,在京师遇到我;他写的诗气势更加充沛,文辞更加豪壮,志向意气更加高昂,原来是从山水里得到很大的帮助呀!

我自己很惭愧:正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愿望,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等到壮年能够出去了,却全国爆发了反元战争,没有一块地方可以去游历;到现在皇上兴起平定了天下,四海之内合成一家,可是我的年纪越发老了!想要像庭学那样地游历,还能做得到吗?

然而我听说古代的贤人,像颜回、原宪,都是坐守在简陋的屋子里,野草遮没了门户,可是志向意气却总是很充沛的,好像能包罗天地。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么?庭学不妨回去探求它啊。如果有什么收获,就把它告诉我,我也会不仅是惭愧一下就完了啊!

宋濂其人,身为“开国文臣之首”,好奖掖后进,对后进士子多有赠序加以勉励。其所作赠序,常以自身经历感受出发,娓娓而谈,浅近生动,如话家常,以勉励士子立志当高远,学业骛精进。《送天台陈庭学序》即是宋濂写给朋友陈庭学的一篇赠序文。陈庭学游历巴山蜀水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此宋濂有感而发,写下此文送给他。

此文是一篇赠序,作者通过对蜀地山水奇险的描写以及对陈庭学遍游成都的记叙,说明了游览山水能提高人的自身素养,可是却需要顽强的毅力等道理。

文章开篇叙川蜀山水之奇,以“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落笔,然后提出探幽猎奇者的一大恨事是蜀道险阻难行。川蜀“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由剑阁楼道入蜀,“跨马行篁竹间”,仰视则“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俯仰之际,惊心动魄,“肝胆为之悼栗”,其险恶若此。由三峡舟行入蜀,“江石悍利,波恶涡诡”,随时都会遭到灭顶之灾而饱鱼鳖之腹.以上分说“险”“虞”二字,意脉连贯,神完气足,从而归结出“不可以游”、“纵游无所得”与“多老死于其地”的三种情况。“嗜奇之士”欲一探蜀中名山胜迹,如果不是具备“仕有力”(即宦途得意,财雄势大)、“材有文”(即才能杰出,富有文采)、“壮强”(即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这三项条件,那么最终也不过徒自遗恨于蜀中山水而已。

这第一段文字内部结构十分精巧,承转之间,丝丝入扣,无一闲笔和赘笔。但粗粗读来,会觉得它离题太远,仿佛文思不属;而一旦与第二段联系起来,则会发现它的夹叙夹议绝非可有可无的跑野马。历述陈庭学的仕室行迹,暗中点明陈庭学符合于上述“仕有力”、“材而文”与“壮强”三个条件,十分含蓄地证明陈庭学为诗必将得益于蜀中山水和蜀中阅历,决不会人宝山而空回,因而将上下两段作了逻辑十分严密的钩连。铺叙陈庭学历览“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后,顺笔而下,则自然得出“于是其诗益工”的结论。

文章笔致严密之处尚不止此,第三段一开始仍回应前文,暗中扣紧第一段所述的第三个条件,即“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陈庭学具备“壮强”的条件,“以例自免归”后,便能将得益于蜀中山水者在诗歌创作中给以揄扬发挥,使作者感到“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最后揭出“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至此,关于游山历水与文学创作之间关系的一般性议论,事实上已经完成;如果作者写作这篇赠序的目的仅在于此,那么大可就此转到为陈庭等送行,以例行语终篇。果真如此,此文只能成为一篇读过辄忘、仅堪覆瓿的文字,而不可能如此入目动心、清新警策了。

其实这些论述,完全是在为下文蓄势;娓娓道来,只不过是作为借势队起的跳板,最后一段提出为诗为文“有出于山水之外者”的论议,是题旨的飞跃和升华,作者希望陈庭学“其试归而求焉”,对他提出了语重心长的调劝和规箴。

有为诗为文,工夫本在诗、文之外,游山历水,模山范水,固然是文艺家种有益的审美体验和追求,但决不是唯一的、根本的验和追求,如若在这一问题上过分夸大,错误导向,那么“沉溺山水”就可能走向玩物丧志。这也就是宋濂在这儿既承认陈庭学为诗“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却又决不就此止步,而要升华到“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的高度。虽然一问“此其何故也”,二问“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似乎都不是肯定的答案,其实却是用启发和诱导的方式,让陈庭学自己去找出一个确定不移的结论,即一个有作为的文人或诗人首先应当做到“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即以天地为心,以人生为心,以国家民族为心,而不仅只是以山水为心。

陈庭学生平行事史载不多,但从此文来看,作者似乎对陈庭学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情趣和努力方向上的偏差,企图有所提醒和纠正,因而在送行时谆谆致意,甚至表示,如果陈庭学因此归而有所得,自己“将不一愧而已也”。

此文体现了一个长者对后辈语重心长的启发和诱导,其中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和盛气凌人的口吻。文中赞赏川蜀山水名胜之游对陈庭学作诗工力的补益,委婉道来,恳切诚挚;又在充分肯定的前提下,翻笔作势,借题发挥:先称“余甚自愧”,因种种主客观的原因,生平游历不广,而如今“年齿已耄,欲如庭学之游”而不可得。其词若有憾焉,其实却是欲进先退,欲擒故纵,为下文提出为诗“有出于山水之外者”的主旨站稳立足之地,笔法非常委婉含蓄。结尾处提醒陈庭学归而求为诗之道于山水之外,“苟有所得,则以告余,余将不一愧而已”。一愧再愧,而事实上并无所愧,其谦虚谨慎,以理服人,谆谆善诱,恳切诚挚之状溢于言表,令人心折。

此文在构思和笔法上显然得益于韩愈的《送董邵南序》。董生于长安应举屡试不第,愤而欲赴河北藩镇谋求进身之阶。韩愈赠序,明送暗阻,几次以“董生勉乎哉”加以勉励,最后却请董生转告河北的“屠狗者”,“明天子在上”,他们应当出仕长安,为唐朝天子所用。言外之意是说,董邵南没有必要从长安远道去河北投靠藩镇。韩文对于不便明说的问题,采取婉转示讽、借题发挥的方法表述,极为高明。而此文的盘旋作势,一再示愧,正是这一手法的继承和运用。

1.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685-687
2.吴楚材等编 阙勋吾等译注.古文观止.长沙.岳麓书社.2014.686-689
3.汤克勤主编.古文鉴赏辞典(第二版).武汉.崇文书局.2020.363-365
4.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570-1573

  • 上一条:蹇叔哭师
  • 下一条:阅江楼记

猜你喜欢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石鼓歌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宫之奇谏假道
曹刿论战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作者

李白
曹操
刘禹锡
刘邦
曹植
杨万里
王维
辛弃疾
屈原
谭嗣同
唐寅
李清照
张志和
苏轼
李商隐
林杰
杜甫
贺知章
崔颢
欧阳修
陆游
曹丕
王湾
李峤
李贺
虞世南
白居易
马致远
岑参
叶绍翁
更多>

分类

七夕节
七言古诗
七言律诗
七言绝句
中秋节
乐府诗
乐观
五言古诗
五言律诗
五言绝句
亲情
以古喻今
借古讽今
借物喻人
儿童
元宵节
写山
写景
写雨
写雪
冬天
劝勉
劝学
劝谏
动物
励志
友情
叙事
古文观止
古诗十九首
史记
史论
同情
告诫
咏史
咏怀
咏柳
咏梅
咏物
咏竹
哀思
哀怨
哀愁
哲理
唐诗三百首
更多>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