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王公楼村。父叔梁纥、母颜氏。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年五十,担任鲁国司寇,摄行相职。不久弃官,偕弟子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志业。
孔子弟子众多,通六艺者七十余人。他奔走呼号,敢批当世权贵,在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记载于他的学生纂缉的《论语》中。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传承。孔子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广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