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一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版本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 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
2. 开元二十六年:《又玄集》《唐文粹》作“开元十年”,《河岳英灵集》《文苑英华》《才调集》作“开元十六年”,明覆宋刻本及诸本多作“开元三十六年”。
3. 元戎:军事统帅。《河岳英灵集》《又玄集》《才调集》《文苑英华》《唐诗所》作“御史大夫张公”。
4. 汉家:借指唐朝。烟尘:战地的烽烟和飞尘,此指战争警报。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与契、奚之间战事不断。
5. 残贼:犹言恶贼,谓残暴凶恶的敌人。
6. 横行:纵横驰骋,杀敌立功,无所阻拦。
7. 非常赐颜色:破格赐予荣耀。非常,特别。赐颜色,赏面子,赐予荣光。赐,一作“借”。
8. 摐(chuāng)金伐鼓:军中鸣金击鼓。摐,击打。金,行军时用来节制步伐的钲。榆关:山海关。
9. 旌旆(pèi):军中各种旗帜。一作“旌旗”。逶迤:曲折行进貌。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此借指东北沿海一带。
10. 校尉:唐代武散官名,官阶次于将军。这里泛指武将。羽书:羽檄,插有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瀚海:大沙漠。
11. 单于:秦汉时匈奴君主的称号,此指敌酋。猎火:狩猎时所举之火。此借指游牧民族侵扰的战火。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旗西北一带。此处并非确指。
12. 极:穷尽。
13. 凭陵:逼压欺凌。凭借威力,侵凌别人。杂,夹杂,犹伴随着。
14. 半死生: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15. “美人”句:将帅们还在帐中观看美人歌舞,不能身先士卒。帐下,指主帅营帐之中。一说此句是与张守珪瓜州空城退敌之事有关。
16. 穷秋:深秋。腓(féi):病,这里犹云枯萎。一作“衰”。
17. 斗兵:能战斗的士兵。
18. “身当”句:因为受到了皇帝的恩德礼遇,所以常常藐视敌人。常,一作“恒”。
19. 关山:关隘山岭。
20. 铁衣:铁甲,借指将士。
21. 玉箸:玉制的筷子,古代常用来形容妇女双流的眼泪。
22. 少妇:泛指征人之妻。城南:泛指征人的乡里。长安住宅区在城南,故云。
23. 蓟北:蓟州、幽州一带,今河北省北部地区。此泛指东北战场。
24. 边庭飘飖(yáo):指边地形势动荡、险恶。一作“边风飘飘”。度:一作“越”。
25. 绝域:极远的边地,这里仍指东北边塞。茫:一作“黄”。无所有:更加荒凉不毛。一作“更何有”,一作“何所有”。
26. 三时:早晨、午间、傍晚,代表一整天。时,一作“日”。阵云:战云。
27. 寒声:凄冷之声,这里指刁斗声。声,一作“风”。刁斗:古代军中煮饭用的铜锅,夜间可用来敲打巡逻。
28. 白刃:锋利的刃。血:一作“雪”,一作“徒”。
29. 死节:为坚持节操而死。岂顾勋:岂是为了个人的功勋。
30. 君不见:这是歌行诗在开头或结尾常用的一种提示语。
31. 李将军:指李广。善用兵,爱惜士卒,守右北平,匈奴畏之不敢南侵,称为飞将军。事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32. 御史大夫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735)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于是应和了一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早中晚三时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着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燕歌行》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高适由淇上归梁宋之后。自唐开元十八年(730)至二十二年(734)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二十年(732),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高适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733)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开元二十四年(736),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陁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作此诗。
《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作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再进一步就是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
历来注家未对此诗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因张守珪部将矫命攻打奚、契丹,战败后张守珪谎报战功。但高适写于开元二十七年(739)的《宋中送族侄式颜》,对张守珪推崇备至。又有不少人认为所讽对象是安禄山、赵堪与白真陁罗等人。此前高适曾于开元十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之间北上幽蓟,对东北边塞军中生活十分了解。从文本来看,此诗并非仅据出塞之客见闻而写的普通唱和诗,也不仅限于写张守珪之事。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史记·季布传》载,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究竟是谁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不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质朴,善良,勇敢,然而又很可悲。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无比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不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不能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云:“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此诗完整地描写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前八句是出师,“汉家烟尘”四句交代战争的方位和性质,“在东北”“重横行”“赐颜色”微露讽刺之意。“枞金伐鼓”四句述出师之快、军威之盛,为下面兵败埋下伏笔。“山川萧条”以下八句描写战斗之惨烈,敌军凶悍,唐将无能轻敌且贪图享乐,导致士卒无谓送死。“铁衣远戍”以下八句写士兵的痛苦,前六句从征夫和思妇两方面入手,虚实结合,反复渲染战争给士兵及其家人带来的灾难;“杀气”是士兵白天所见,“寒声”是士兵夜里所闻,极言其陷入绝境后的景况。“相看白刃”四句是战后的思考,对视死如归的士兵表示同情和礼赞,同时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边将。此诗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既有对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的描绘,又有对征夫疾苦、思妇心理的体察,于悲壮的诗风中,呈现出慷慨之音。全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唐军和胡骑唐将和士兵、征人与思妇、李将军和唐将、以及唐军出师时的迅猛雄壮与战场上的不堪一击,都是在鲜明的对比中刻画人物、展示场景,从而表达诗人的赞美与谴责。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1.余恕诚 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3-54
2.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1
3.孙钦善 等.高适岑参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5-28
4.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9-53
5.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83-385
6.李 丹.高适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20.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