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古诗词文
  • 脑筋急转弯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祝福语
  • 我的收藏 (opens in new tab)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你笑口常开,幸福美满,健康平安。

题大庾岭北驿

由 古诗词网 2025-10-29 14:31:35
宋之问
唐代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1.大庾岭:五岭之一,在今江西、广东两省交界处。唐时为内地通粤要道,因其多生梅树,又称梅岭。驿:驿站。古代专供官府人员更换传递公文消息的驿马、车辆,以及中途临时休息、食宿的地方。
2.阳月:古代以十月为阳月。南飞雁:雁常于九月南飞,正月北上,又称“随阳鸟”。
3.传闻:传说,听说。至此回:到此即回,指鸿雁南飞至大庾岭即栖息于此,不再南下,待来年春天再往回飞。此,指大庾岭。
4.我行:指诗人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殊未已:实在是不能停下来。殊,很,实。
5.江:此指赣江上游的章水,源出大庾岭北麓。潮初落:潮水刚落。
6.昏:昏暗,迷茫不清。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称为瘴气。古人认为,瘴气是疟疾等传染病的病源。不开:不散。
7.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高处。
8.陇头梅:大庾岭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范,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赠范晔》)当用其事。陇头,岭上高处。陇,山陇。

十月里飞向南方的大雁,听说飞到这里便要飞回。
我流放的行程还远得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归来!
章江的早潮已开始回落,林间的瘴气还没有散开。
明天登上岭头遥望故乡,应当看到那初开的早梅。

这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题写在岭北驿的一首诗。宋之问是武则天时著名的宫廷诗人,与沈佺期齐名,颇受宠幸。后武则天退位,宋之问因结交张易之,于神龙元年(705)二月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东)参军。古代传说,大庾岭岭南、岭北的梅花因气候不同,岭南梅花落尽,岭北才开。古人认为这标志着中原与岭南地区的分界。而唐代罪人多流放岭南,大庾岭也因此成为罪人们南下时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一岭架隔南北的形势,往往会给被贬者以巨大的心理冲击。宋之问自然也不例外。由宫廷近臣骤然沦为罪谪之人,且远离家乡和亲友,只身远流岭南,其心中的痛苦衰伤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宋之问来到大庾岭附近,悲感身世,先后作过三首诗,除这一首外,还有《早发大庾岭》和《度大庾岭》。这首诗题为“大庾岭北驿”,当是度岭前一日,在岭北驿站中所作。

宋之问人品卑下,本不值得同情。但他的诗中也表现了一些迁客离人悲凉的情绪。以迁谪之身,写凄绝之情,诗中有一种凄咽的情感在流动,又在末尾望乡处渲染生情,不粘不脱,含蓄不尽,是宋之问诗中的名作。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开头两句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和由此联想到的事情。大庾岭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诗人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

接下来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大雁能够在这里停下来和诗人还要继续南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引发诗人无限的伤感。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诗人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二首》),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病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诗人不知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这景象又给诗人平添了一段忧伤。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丛林迷瞑,瘴气如烟,故乡何在,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刻唯出谈应曲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倘恍。因此,这二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

最后二句,诗人又从写景转为抒情。“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五岭是那里最高的地方,站在山岭上还能最后一次回望北方家乡,待到翻过山岭,遍是丛林浓密,就看不到家乡了,不过应该能看到岭上的梅花,这对诗人也是一种慰藉。这里,诗人暗用了南朝梁时诗人陆凯赠诗范晔的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这时诗人内心的苦辣酸甜是一言难尽,无限凄凉油然而生。情致凄婉,绵长不断,诗人怀乡之情已经升发到最高点,然而却收得含吐不露。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这样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

整首诗通过描写见到的景物,委婉而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饱含的被贬痛苦以及思念家乡的忧伤。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尽管如此,诗人还是表达出愁绪满怀,凄恻缠绵。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全诗情景交融,用词考究,思乡之忧伤与行程之艰难紧密结合,表达了强烈的哀伤与沉痛之意,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1.周啸天.唐诗三百首.南京.译林出版社.2020.136-137
2.傅民印.通赏中国古诗.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70-71
3.王治中.中国古代文学(3).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81-82
4.金性尧.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207-208
5.赵山林.唐诗三百首新评.合肥.黄山书社.1992.194-195
6.朱启亮.唐诗三百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122
7.羊春秋.唐诗精华评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0.23-24
8.孟庆文.唐诗三百首精华赏析.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1.243-244
9.王景略.唐诗三百首全解.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137
10.傅德岷.唐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5-6
11.乐云.唐宋诗鉴赏辞典.武汉.崇文书局.2020.23-24
12.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新1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37-38
13.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6-27

  • 上一条:杂诗三首
  • 下一条:赠孟浩然

猜你喜欢

望庐山瀑布二首
书边事
夜半
长沙过贾谊宅
春暮西园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作者

李白
曹操
刘禹锡
刘邦
曹植
杨万里
王维
辛弃疾
屈原
谭嗣同
唐寅
李清照
张志和
苏轼
李商隐
林杰
杜甫
贺知章
崔颢
欧阳修
陆游
曹丕
王湾
李峤
李贺
虞世南
白居易
马致远
岑参
叶绍翁
更多>

分类

七夕节
中秋节
乐府诗
乐观
亲情
以古喻今
借古讽今
借物喻人
儿童
元宵节
写山
写景
写雨
写雪
冬天
劝勉
劝学
动物
励志
友情
叙事
古文观止
古诗十九首
史记
同情
咏史
咏怀
咏柳
咏梅
咏物
咏竹
哀怨
哀愁
哲理
唐诗三百首
回忆
夏天
孤寂
宋词精选
宫怨
寄赠
寒食节
寓言
小说
山水
更多>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