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1.匡衡:西汉经学家。
2.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4.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5.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与:帮助。
8.佣作:被雇佣劳作。
9.偿:值,指报酬(回报)。
10.怪:奇怪的。
11.遍:尽。
12.遂:终于。
13.大学:有学识的人。
14.愿:希望。
15.资给:资助,供给。
16.得: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读。
19.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颐,脸颊。
20.挫服:折服。
21.《诗》:此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2.闻:听。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有学问的人。
此文简洁生动地讲述了匡衡勤奋学习的故事。匡衡家境贫寒,夜晚无烛,却未放弃学习,而是创造性地凿壁引光,以邻家烛光照亮书本,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令人动容;他不仅自学不辍,还主动到富有藏书的大户人家做无偿雇工,只为能借阅书籍,这种勤奋与执着的精神更是难能可贵。文不识被其诚心所感动,慷慨借书,最终匡衡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学识渊博的学者。这则故事传达了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珍惜学习机会的正能量,激励后人珍惜时光、勤勉向上。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