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1.没蕃:陷入蕃人之手。蕃,古代称异族为“蕃”。此指吐蕃,中国古代藏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在今青海、西藏一带。当时唐、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2.戍(shù):指出征。月支:即汉代月氏国,游牧于敦煌、祁连间。此指吐蕃。
3.没全师:全军覆没。没,阵亡。
4.死生:死人(故人)和活人(自己)。
5.废帐:战后废弃的营帐。
6.归马:指逃归的战马。残旗:残留的军旗。
前年出征月支,在城下全军覆没。
吐蕃和唐朝断了音讯,我与你生死两隔,长久别离。
战场上无人收拾废弃的营帐,归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
想祭奠你又怀疑你还活着,此时只能朝着天边痛哭沈涕。
这是一首悼念亡友的诗,约作于贞元四年(788)。唐代中后期,吐蕃一直是西部边疆大患。贞元二年(786)冬,吐蕃连续攻占盐州、夏州、银州、麟州,唐朝多支守军全军覆没。张籍的好朋友随军征战于敦煌、祁连间,不幸全军覆没而生死未卜,下落不明。张籍在悲痛中想要祭奠故人的亡魂,又怀疑他还没死,于是对着天边大哭一场,以“没蕃”为题创作此诗表达伤怀。
此诗首联交代全军覆没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前年”,前年战败,现今才写诗。这是因为作者在等侯确切的生死消息。在这次战斗中,唐军全师覆灭,友人是生是死,由于消息断绝,无法肯定,故诗人不敢贸然动笔。这种感情在亲密的朋友之间是很通常的。然而,老友的消息都一直没有听到。颔联“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蕃汉之间消息已完全断绝,两年之中一无所获,则友人无论是死是生,都意味着永运离别了。死了,固不用说;活着,也是做了蕃人的奴隶,不能回还了。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颈联是通过想象,描写战败的惨状:“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悲壮惨烈,让人心惊胆寒。因为是全军覆没,不是战死就是被俘,所以唐军的营帐无人去收拾,散乱地堆在战场上,任凭风撕雨浇,惨象令人触目惊心。战马能辨认出己方的军旗,故能逃归旧营。人是一个没剩,只有几匹马逃脱回来,这—笔真如雪上加霜,令人想见战争的残酷。尾联“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是写自己矛盾、痛苦的心情,想设奠祭祀友人,却又希望他还活着。若还活着.祭奠是大不敬;若确实已死,不祭奠也是大不敬。诗人两为其难,当此之时,也只有遥望天涯而放声大哭了。此联揭示诗人内心活动,曲折而又深刻。
此诗感情真挚,且层次清晰,由“戍”而写到“没”,由“消息”断而写到“死生”不明,由“死生”不明而写到“欲祭”不忍,终以无可奈何的放声大哭为结,一路写来,入情入理。而诗人借用这种过期的追悼,适足增添了全诗的悲剧性。正因为是“前年”的事件,所以有“断消息”的感受,有“疑君在”的幻想,痛慨、痴情,欲绝惨深。废帐残旗,归马踽凉,是d诗人的揣想,却真实地再现了“没蕃”的战罢情形。其缺点是语言过于直朴,缺乏蕴含,前四句只是铺叙事情经过,占了一半的篇幅,倘若把这些内容移入题目中去,腾出地方集中抒情,效果会佳。
1.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311-312
2.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99-200
3.李定广编.唐诗三百首精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268
4.蘅塘退士 盖国梁等.唐诗三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82
5.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