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其二
青天无云月如烛,露泣梨花白如玉。
子规一夜啼到明,美人独在空房宿。
其三
空赐罗衣不赐恩,一薰香后一销魂。
虽然舞袖何曾舞,常对春风裛泪痕。
其四
不洗残妆凭绣床,也同女伴绣鸳鸯。
回针刺到双飞处,忆著征夫泪数行。
其五
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其六
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
纱窗不肯施红粉,徒遣萧郎问泪痕。
其七
莺啼露冷酒初醒,罨画楼西晓角鸣。
翠羽帐中人梦觉,宝钗斜坠枕函声。
其八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终日坡前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其九
偏倚绣床愁不起,双垂玉箸翠鬟低。
卷帘相待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其十
悔将泪眼向东开,特地愁从望里来。
三十六峰犹不见,况伊如燕这身材。
其十一
满目笙歌一段空,万般离恨总随风。
多情为谢残阳意,与展晴霞片片红。
其十二
两心不语暗知情,灯下裁缝月下行。
行到阶前知未睡,夜深闻放剪刀声。
其十三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其十四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其十五
数日相随两不忘,郎心如妾妾如郎。
出门便是东西路,把取红笺各断肠。
其十六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其十七
花落长川草色青,暮山重叠两冥冥。
逢春便觉飘蓬苦,今日分飞一涕零。
其十八
洛阳才子邻箫恨,湘水佳人锦瑟愁。
今昔两成惆怅事,临邛春尽暮江流。
其十九
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
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
其一
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堪:可以,能够。
直须:不必犹豫。直:直接,爽快。
莫待:不要等到。
其十三
著:吹入。
早是:此前。
杜鹃:鸟名,即子规。
休:不要。
其一
劝你不要太看重那华贵的金线绣衣,
更该珍惜青春年少的时光。
有花可折时就赶紧去折吧,
别等到花谢了,只剩空枝徒然叹息。
(注:此首即著名的《金缕衣》,强调及时行乐、珍惜韶华。)
其二
晴朗夜空无云,月亮如烛光般明亮,
带露的梨花洁白如玉,仿佛在哭泣。
杜鹃鸟整夜啼鸣直到天明,
美人独自一人睡在空荡的闺房里。
其三
虽赐给我华丽的罗衣,却不赐予恩宠,
熏一次香后,便只剩下黯然神伤。
尽管舞袖完好,何曾真正起舞?
常常对着春风,泪湿衣襟。
其四
懒得洗去残妆,倚靠在绣床上,
也学女伴们一起绣鸳鸯。
可当针扎到那对双飞鸟时,
想起远征的丈夫,不禁泪流满面。
其五
梦中惊醒,心中思念难抑,
却无人懂得我此刻的心情。
真不如池中的鸳鸯鸟,
能成双成对,相伴一生。
其六
自从他去了辽阳,我的魂魄也随他而去,
忽然听说有骑兵来到家门口。
我连妆都不愿化,纱窗也不开,
只任他(情郎)看见我满脸泪痕。
其七
黄莺啼鸣,寒露微冷,酒刚醒,
彩绘楼西传来清晨的号角声。
翠羽帐中的人从梦中醒来,
宝钗滑落,掉在枕匣上发出轻响。
其八
行人南北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流水东西流向皇宫的御沟。
整日在山坡前哀怨离别,
说什么“长乐宫”,其实是“长愁”啊!
其九
倚着绣床忧愁得起不来,
双泪如珠,低垂着青丝发髻。
卷起帘子等待消息,却始终没有,
眼看着合欢花前,太阳又西沉了。
其十
后悔向东张望,泪水模糊双眼,
偏偏愁绪随着目光涌上心头。
连那三十六座山峰都看不见,
更何况他那如燕般瘦削的身影呢?
其十一
眼前歌舞繁华终成一场空,
万般离愁别恨都随风飘散。
唯有夕阳多情,似在安慰我,
特意铺展出一片片绚丽的晚霞。
其十二
两人心意相通却默默无言,
她在灯下缝衣,他在月下徘徊。
走到台阶前,知她还未睡,
深夜里听见她放下剪刀的声音。
其十三
临近寒食节,细雨中春草茂盛,
风吹麦苗,柳树映照河堤。
明明有家却不能回去,
杜鹃鸟啊,请别在我耳边啼叫!
其十四
水纹般的竹席惹人思绪悠长,
千里相会的良辰一夜就断送了。
从此再无心情欣赏美好夜晚,
任那明月独自西沉下楼。
其十五
几天相伴,彼此情意难忘,
你的心像我,我的心像你。
可一出门就是东西分别之路,
各自拿着红笺,肝肠寸断。
其十六
无定河边暮色中号角声响起,
赫连台畔旅人满怀乡愁。
回函谷关的路还有千里之遥,
一夜秋风吹过,竟生出满头白发。
其十七
花瓣飘落长河,春草青青,
暮色中山峦重重,天地昏暗。
每逢春天就感到漂泊之苦,
今日分别,不禁泪洒当场。
其十八
洛阳才子因箫声而生恨,
湘水佳人因锦瑟而添愁。
古往今来多少惆怅事,
就像临邛春尽,江水东流。
其十九
浙江江面轻浪悠悠流淌,
望海楼上吹笛更添望海之愁。
莫怪我的乡心随魂魄断裂,
十年客居异乡,早已心碎神伤。
(由通义AI翻译)
其一赏析:
此诗是整组中最富哲理、流传最广的一首。以“金缕衣”象征世俗富贵,以“少年时”代表青春韶华,形成鲜明对比,强调时间比物质更珍贵。“折花”之喻巧妙而隽永——花开堪赏即当赏,莫待花落空悲叹。全诗意象明丽,语言通俗却饱含人生智慧,体现典型的“及时行乐”(Carpe Diem)思想,却又不失雅致与节制,成为千古惜时名句。
其二赏析:
此诗以清冷夜景烘托孤寂。青天、明月、带露梨花,本应清丽,却因“泣”字赋予哀情;子规(杜鹃)彻夜悲鸣,更添凄切。末句“美人独宿空房”,点出闺怨主题。全篇未直言愁,却通过自然意象的拟人化(露泣、鸟啼)与空间的“空”感,营造出深婉幽怨的意境,深得“以景衬情”之妙。
其三赏析:
聚焦宫廷或贵族女性的“恩宠失落”。华服虽赐,恩情已绝,熏香徒增怅惘。舞袖完好却无心起舞,唯有对春风垂泪。诗中“空”“何曾”“常”等词层层递进,揭示外在荣华与内心孤苦的巨大反差。末句“裛泪痕”(裛:沾湿)细腻入微,将无声之痛写得哀婉动人。
其四赏析:
生活细节中见深情。思妇懒理妆容,强作镇定与女伴共绣鸳鸯,却在针尖触及“双飞”图案时情绪崩溃。一个“回针”动作,瞬间击穿心理防线。此诗以日常场景切入,用“鸳鸯”反衬孤独,以“泪数行”收束,情感爆发自然真挚,极具画面感与共情力。
其五赏析:
直抒胸臆,对比强烈。梦中惊醒,思念难抑,却“无人知”,孤独至极。转而羡慕池中鸳鸯,可终生相伴。此诗语言质朴,情感炽烈,“不如”二字道尽人间无奈。以禽鸟之“双”反衬自身之“单”,是古典闺怨诗的经典手法,此处运用尤为痛切。
其六赏析:
写闻讯后的复杂心理。丈夫远戍辽阳,魂牵梦绕;忽闻骑兵至家门,或为传信或为归期?然她“不肯施红粉”,不愿掩饰悲伤,宁可让情郎(萧郎)看见自己泪痕满面。此诗捕捉“期待—克制—坦露”的微妙情绪,展现思妇既盼归又恐失望的矛盾心境,真实而动人。
其七赏析:
晨景与闺情交融。莺啼、露冷、晓角(军号)构成清寒清晨,酒醒梦断,宝钗滑落枕匣发出轻响。全诗无一句言愁,却通过声音(角鸣、钗坠)、温度(露冷)、动作(梦觉)营造出孤寂氛围。“罨画楼”(彩绘楼阁)愈显华丽,愈衬内心空落。结尾以细微声响收束,余韵悠长。
其八赏析:
借地理意象写离别之普遍。“行人”各奔东西,流水尚能汇入御沟,人却难聚。终日伫立坡前,空怀怨念。末句“长乐”宫名与“长愁”谐音双关,讽刺意味顿生——所谓“长乐”,实为“长愁”。此诗视野开阔,由个体之悲扩展至时代之痛,具社会批判色彩。
其九赏析:
刻画等待的煎熬。“玉箸”喻泪,“翠鬟低”写憔悴,身体语言尽显无力与哀伤。卷帘望信,却日复一日落空。夜合花(合欢花)本象征团圆,反成刺激。末句“日又西”三字,平淡中见绝望,时间流逝与希望破灭同步,极具张力。
其十赏析:
写望而不得之苦。后悔东望,因望则添愁;连绵山峰尚不可见,何况丈夫瘦弱身影(“如燕身材”)。此诗以“悔”字领起,情感曲折;“三十六峰”夸张山势阻隔,“如燕”形容征人清瘦,细节精准。全篇将空间距离与心理痛苦交织,深婉沉痛。
其十一赏析:
热闹反衬孤寂。眼前歌舞繁华,于己却是“空”;离恨虽多,终随风散。唯夕阳多情,铺展晚霞慰藉。此诗情感由悲转慰,结构独特。“谢残阳”之语,将自然拟人化,展现主人公在绝望中仍存一丝温柔,哀而不伤,境界开阔。
其十二赏析:
写默契与牵挂。两人虽未通音讯,却心照不宣——他月下徘徊,知她未眠;她灯下缝衣,盼他归来。深夜剪刀声,成为爱的密码。全诗无直接抒情,仅以动作与声音勾连两地相思,含蓄蕴藉,深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
其十三赏析:
春景反衬归不得之痛。寒食细雨、麦苗青青、柳绿堤岸,本是归乡时节,却“有家归未得”。杜鹃啼“不如归去”,更添煎熬,故呼“休啼”。此诗化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之意,以明媚春光反衬羁旅之悲,结句直呼杜鹃,情感喷薄而出。
其十四赏析:
写欢会成空后的决绝。竹席(珍簟)触发回忆,千里相约竟一夜成空。自此良辰美景皆无意义,任明月西沉亦不关心。末句“任他”二字,看似洒脱,实为心死之语。情感由绵长思念转为彻底绝望,转折有力,余味苍凉。
其十五赏析:
写短暂相聚后的骤然分离。数日恩爱,两心相印,却出门即分东西。红笺(信纸)本为传情,此刻却成断肠之物。此诗以“如”字叠用强调情深,以“东西路”突显命运无情。结尾“各断肠”三字,平实而摧心,道尽乱世离散之痛。
其十六赏析:
边塞与乡愁交融。无定河、赫连台(匈奴遗迹)点明边地,暮角声催人断肠。归途遥远,秋风一夜竟吹白鬓发——化用李白“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愁苦之深。全诗苍茫雄浑,将个人悲情置于历史时空,具史诗感。
其十七赏析:
以春景写漂泊之悲。花落水流,草色虽青却掩不住凋零;暮山重重,天地昏暗。他人逢春欣喜,游子却觉“飘蓬”之苦。末句“一涕零”直白而真挚,情感喷涌。此诗善用反衬,春之生机愈盛,人之孤苦愈显。
其十八赏析:
用典抒怀。洛阳才子(贾谊或司马相如)、湘水佳人(舜妃娥皇女英)皆典出经典,箫声、锦瑟皆载千古之恨。今昔对照,惆怅如一;临邛(卓文君故事地)春尽,江流依旧,人事已非。全诗时空交错,典故与实景融合,感慨深沉,具历史厚重感。
其十九赏析:
直诉十年羁旅之痛。浙江浪涌,望海楼头,笛声(或风声)皆成“望海愁”。末句“十年为客”点明时间之久,“魄断”极言思乡之切。全诗语言质朴,情感浓烈,结句如一声长叹,将漂泊之苦推向极致,感人至深。
总体评价:
这组诗以闺怨、征夫、羁旅、惜时为主题,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语言清丽婉转。虽非出自名家之手,却深得晚唐五代诗歌“婉约含蓄、以情动人”之精髓。其中其一因哲理普世而独领风骚,其余诸首亦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一幅动人的乱世离歌图卷。
(由通义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