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古诗词文
  • 脑筋急转弯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成语
  • 祝福语
  • 我的收藏 (opens in new tab)
愿你的人生旅途上,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雨过天晴,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象祠记

由 古诗词网 2025-11-20 10:39:04
王守仁
明代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则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1.灵、博之山:两山名。即灵鹫山、博南山,均在贵州省境内。
2.象祠:象的祠庙。象,人名,传说中虞舜的弟弟。
3.苗夷:苗族。古代对少数民族统称夷。
4.宣慰:即宣慰使,明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此官职,由土人世袭,掌管该地区军政事务。
5.新:动词,翻新修缮。
6.肇(zhào):开始创建。
7.曾高:即曾祖、高祖。
8.禋(yīn)祀:泛指祭祀。禋:古代祭天的一种礼仪。
9.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
10.唐之人盖尝毁之:唐代元和年间,道州刺史薛伯高将象祠拆毁。
11.干羽:古代两种舞蹈,干舞和羽舞。据《尚书·大禹谟》载,舜命禹征有苗,三月未成。舜则用文德感化,在两阶“舞干羽,七旬,有苗格”。格,即归附。
12.骜桀:又作桀骜,倔强凶暴。
13.烝(zhēng)烝乂(yì):兢兢业业工作,进行治理。
14.瞽(gǔ)瞍(sǒu):舜父名。
15.弟:通“悌”,敬爱兄长。
16.底:通“抵”,到。
17.管、蔡:周公的弟弟管叔和蔡叔。武王死后,管叔和蔡叔反叛,被周公率军队平定。
18.殆:大概。

位于贵州黔西的灵鹫山和博南山上有象的祠庙。那山下住着许多苗族人民,他们都把象当作神来祭祀。宣慰使安君,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重新修整一番,同时,请我为象祠作一篇记。我问他说:“你打算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说:“是重新修整它对它翻新。”我说:“重新修整它对它翻新,是什么道理呢?”宣慰使说:“大概没有人知道这座祠庙的创建的起源了。然而我们这些居住在这里的原著苗民,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尊敬信奉这座寺庙,而且偶尔并诚心祭祀,不敢懈怠荒废。”我说:“怎么会这样呢?有鼻那地方也有个象祠,唐朝的时候有人曾经把它毁掉了。象的为人,作为儿子不孝顺父母,作为弟弟不懂得尊敬兄长,态度傲慢。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到斥责,可是象祠还是存留到了现在。在有鼻他的祠庙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还香火旺盛。怎么会这样呢?”

我明白这个道理了!君子爱这个人,便会把他的爱扩大到他房顶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圣人的兄弟呢!既然这样,那么这座象祠庙是为了舜而兴建的,不是为了象啊!由此我推想,象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才死去的吗?如果不是这样,那古代暴戾不逊、嚣张跋扈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唯独只有象的祠庙能源远传到今世。从这里我能够感觉到舜的品德的高尚,深深地进入到人的心中,他的恩德惠泽流传得非常辽远长久。

象的凶暴大概在年少时就是这样的,又怎么知道他后来没有被舜的恩德感化呢?《尚书》上不是这么说吗:“舜能用他的孝顺美德使家庭和睦融洽,使家人逐渐向善靠拢,不至于走到邪门歪道上去。”瞽瞍也能听从,由此可见,他最终被舜感化成为一个慈祥的父亲了。如果象还是不尊敬兄长,就不能够说和睦融洽了。他不断向善进步,就不至于仍然是个邪恶的人;他不往邪路上走,就表明他一定会向善的道路上走。象最终被舜感化了是真实可信的啊!《孟子》说:“天子派官吏去治理象的封地,象不可能会大有作为的!”这可能是因为舜深爱着象,并且为他考虑得非常周详,所以用来扶植、辅助他的办法就很周到。不然的话,像周公那样圣明的人,在他当政的时候,管叔、蔡叔却不能避免被诛杀、放逐的命运。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象被舜感化了,因此他能够任用贤能的人,安稳地保住他的位子,给老百姓施与恩泽,所以,他死了以后,才会有人想念他啊!诸侯的卿,都是由天子来任命的,这是周代的典章制度,这种制度大概是仿效舜封象的办法吧!

因此我完全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被善感化的人。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根据的是象开始时的行为表现。如今苗民尊奉、祭祀他,依据的是象最终的行为表现。这个道理,我将把它向世人做一个详细的说明。让人们明白:人即使跟象一样不善良,也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身的德行,到了至圣的极点,即使身边有人跟象一样不仁、凶暴,也能够感化他的。

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象,是舜的同父异母兄弟,在父亲瞽瞍的支持下,多次企图杀害舜,但都没有成功。舜不计前嫌,继位后仍封他为有鼻国国君。众所周知,虞舜的弟弟象不仁不善,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没有人愿意纪念他,唐人就曾拆毁过有鼻象祠,可灵博山仍然有许多苗人在恭恭敬敬地祭祀他。唐朝毁象祠后800年,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贵州直宣慰使安贵荣顺苗民之求重修象祠,并请谪居贵州修文龙场的王守仁作文。王守仁应宣慰使请求写下这篇《象祠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文章与《尊经阁记》相仿佛,重点在理论的探讨及阐述。“咸神而祠之”一句,看似平常,其实别有含义,它并不仅仅说明了象在该地区的影响之大,也是从空间的角度说明写作此文的必要性。把一个原本需要解说的道理,隐含在一句平常的叙述之中,而无丝毫斧凿之痕,手眼不凡。

第二部分的一段对话“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空间加时间,赋予读者一个立体的概念。作者在对话中以己之口说出象在其封地有鼻的神庙,早在唐代已被毁,而此地却延及至今,其故安在,很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一扫平铺直叙之呆气,显得文章轻松活泼。尤其是两个“胡然乎”的运用,既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寻求答案的迫切心情,也紧紧扣住了读者之思路。

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前面所提问题的探讨。一方面着眼于象的客观,因其兄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写得很简略。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因还是应该从象的主体上去寻找,提出“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的见解。这种见解道他人所未道,的确新颖,这也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作者信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封建的伦理纲常和道德观念都是与生俱来的,即使象这样的人,其良知也与圣人同,只是私欲暂时蒙蔽了良知,一旦受至德所化,良知即现,“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因此,他明确地推出“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全文议论,二句作结,读者疑团尽释。

全文结构精巧,由叙述转入议论,衔接自然紧凑。作者在与宣尉使的一段对话之后,提出疑问,下文转入作答,为后文留下空间。下文议论时,引经据典,分析细致入微,从舜的德行以及象后来的行为分析其中的原因,逻辑严密,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这篇文章有着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夸张了主观精神的作用。文字洗炼精粹,文笔生动活泼,说理深刻有力,颇可借鉴。

1.(清)吴楚材.古文观止译注评.北京.现代出版社.2017年1月.第317页—第318页
2.吴楚材、吴调侯编著.经典传家 图解古文观止.安徽.黄山书社.2016年3月.第508页—第509页
3.张伯谈.孔子的梦与中国历史.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第92页
4.汤克勤.古文鉴赏辞典.上海.崇文书局.2015年8月.第383页—第385页
5.朱一清.《古文观止》赏析集评.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5月.第352页—第353页

  • 上一条:尊经阁记
  • 下一条:瘗旅文

猜你喜欢

齐桓晋文之事
象祠记
季梁谏追楚师
<孟子>三章
臧僖伯谏观鱼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作者

李白
曹操
刘禹锡
刘邦
曹植
杨万里
王维
辛弃疾
屈原
谭嗣同
唐寅
李清照
张志和
苏轼
李商隐
林杰
杜甫
贺知章
崔颢
欧阳修
陆游
曹丕
王湾
李峤
李贺
虞世南
白居易
马致远
岑参
叶绍翁
更多>

分类

七夕节
七言古诗
七言律诗
七言绝句
中秋节
乐府诗
乐观
五言古诗
五言律诗
五言绝句
亲情
以古喻今
借古讽今
借物喻人
儿童
元宵节
写山
写景
写雨
写雪
冬天
劝勉
劝学
劝谏
动物
励志
友情
叙事
古文观止
古诗十九首
史记
史论
同情
告诫
咏史
咏怀
咏柳
咏梅
咏物
咏竹
哀思
哀怨
哀愁
哲理
唐诗三百首
更多>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