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导航

  • 首页
  • 谜语
  • 笑话
  • 古诗词文
  • 脑筋急转弯
  • 歇后语
  • 小知识
  • 绕口令
  • 成语
  • 祝福语
  • 我的收藏 (opens in new tab)
愿你家庭和睦,幸福快乐!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由 古诗词网 2025-11-24 09:23:54
王世贞
明代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1.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得到稀世之宝——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给了秦璧却得不到城。蔺相如请命奉璧入秦,见秦王无意给赵城,用计赚回和氏璧,并叫随从化装从小路逃走,完璧归赵。
2.情:真实意图。
3.九宾: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战国时最隆重的外交礼节。宾,指傧相,迎宾礼赞的官吏。
4.绐(dài):欺骗,骗取。
5.令:假如。
6.僇(lù):通“戮”,杀戮。
7.武安君:秦国大将白起的封号。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
8.责:求。这里指索取。
9.族:灭族。
10.劲渑池:指蔺相如在渑池(今河南林县)宴会上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之事。
11.柔廉颇:指蔺相如赵国大将廉颇委屈容让,终使廉颇感悟并负荆请罪之事。柔,忍让、退让的意思。
12.曲全:委屈成全。

蔺相如保全和氏璧,人们都称赞他,我却不敢认为是诚实的。

秦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欺骗赵国并且威逼着要它的和氏璧。这时说求取和氏璧确是真情实意,并不是想来打赵国的主意啊。赵如果了解秦的真情就可不给,不了解秦的真情就给;了解秦的真情但怕它就给,了解秦的真情却不怕它,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为什么既然怕它却又要挑起它的怒气呢?

况且秦想得到和氏璧,赵不给它和氏璧,双方都没有什么理亏、理直可说。和氏璧到了秦国,秦却不给城,理亏在秦国;秦拿出城而和氏璧却送回去了,理亏在赵国。要想使理亏在秦国,就不如放弃和氏璧;怕放弃和氏璧,就不如不给秦国。秦王已经按照地图来给城,又设置了九宾的大礼,斋戒沐浴来接受和氏璧,那情势看来是不会不给城了。如果秦王受了和氏璧,却不给城,相如就可以上前请求说:“我本来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和氏璧不是赵国的璧么?那十五座城却是秦国的宝地啊。现在如果大王因为和氏璧的缘故,失去这十五座城,十五座城的子弟,就都会深深埋怨大王,因为大王抛弃他们就像抛弃小草一样。如果大王不给城却骗取了赵的璧,为着一块璧的缘故,却在天下人面前丧失信用,那么我请求死在秦国,来揭露大王的不讲信用。”这样,秦王未必不退还和氏璧啊。现在怎么却派随从怀着和氏璧逃回去,使人们认为秦国理直呢?这个时候,秦的意思还不想跟赵国断绝关系罢了。如果秦王发怒,在市朝上杀掉相如,派武安君带领十万大军逼近邯郸,索取和氏璧和要求赵国守信,那么,秦国打一次胜仗,相如就会灭族;打两次胜仗,和氏璧便终于归入秦国了。我因此说:“蔺相如使和氏璧能够得到保全,是天意啊!”

至于他在渑池会上的顽强坚决,对廉颇的忍让团结,那方式方法越出越运用得巧妙了。因此赵国能够完好不受损害,也是上天在曲意保全它啊!

王世贞作为明代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盲从古人,常常见前人所未见,道前人所未道,善察疑似之迹。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受命带和氏璧去秦国换十五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和氏璧完好回归赵国。这就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直到后来,人们仍然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赞赏有加。王世贞针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事,创作了《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这是一篇议论文,否定了世人对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赞誉,认为蔺相如的做法是不妥当的,之所以能成功,乃天助之也。文章角度新颖。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史以来一直深受世人称赞,认为他不畏强暴,英勇机智,终于保全了赵国的利益。作者于不疑处生疑,指出赵国送璧入秦这一行动就是错的,因为把璧给不给秦国,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提得新颖,问得有力。接着从事情所带来的是非曲直角度提出看法。据《史记》载,蔺相如曾对秦王说:“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依其言,一一照做,而相如却“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这一做法,人们一直认为相如能审时度势,机敏过人。作者却认为“归直于秦”,使自己从原告转为了被告。即使秦王真的“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应该理直气壮地去与之阐述利害关系,把道理说明说透了,“秦王未必不返璧也”。假如秦王因相如的无理行动而恼羞成怒,把和氏璧之争升级为战争,那么其结果必然是“璧终入秦矣”。这两个假设提得很新颖,使文章增强了吸引力。

文章结构紧凑。作者在文章开篇就明确亮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敢于违众人之意、逆一成之说,这种胆识和魄力就深深吸引住了读者。接着紧紧围绕这一点展开丝丝入扣的论述。从送璧入秦到“归直于秦”,最后得出结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几个层次,一层比一层深,又衔接紧密,推理、判断、逻辑性极强,使文章富有说服力。

这是一篇翻案文章,未免有深文周纳之弊,然亦不失为一种看法。文字精悍,表达透辟,富有气势。

1.吴楚材等编 阙勋吾等译注.古文观止.长沙.岳麓书社.2014.743-746
2.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662-1665
3.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395-399
4.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446

  • 上一条: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下一条:徐文长传

猜你喜欢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人间世
宫之奇谏假道
周郑交质
深虑论

形式

古诗
古词
古曲
文言文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作者

李白
曹操
刘禹锡
刘邦
曹植
杨万里
王维
辛弃疾
屈原
谭嗣同
唐寅
李清照
张志和
苏轼
李商隐
林杰
杜甫
贺知章
崔颢
欧阳修
陆游
曹丕
王湾
李峤
李贺
虞世南
白居易
马致远
岑参
叶绍翁
更多>

分类

叙事
边塞
送别
道德经
遗憾
酬赠
重逢
重阳节
长诗
闺怨
题画
饮酒
鼓励
哲理
励志
七夕节
唐诗三百首
中秋节
明志
乐府诗
乐观
亲情
以古喻今
传记
借古讽今
借物喻人
儿童
元宵节
写山
写景
写雨
写雪
冬天
劝勉
劝学
劝谏
动物
友情
古文观止
古诗十九首
史记
史论
同情
告诫
咏史
更多>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涂红伟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方式

©2023-2025 知乐知 鄂ICP备2022015829号-5

  鄂公网安备420922020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