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风来地,清江北望楼。
云通梁苑路,月带楚城秋。
刺字从漫灭,归途尚阻修。
前程更烟水,吾道岂淹留。
梁苑:一名粱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园围,故址在今开封市东南。此指河南乡园。
楚城:指楚地。冯浩笺注:“江乡固皆楚境。”
刺字:刺(于名帖)上的字(官职、姓字)。《后汉书·祢衡传》:“祢衡避难荆州,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
阻修:既阻隔,又遥远。道阻且长。
道:指仕途。淹留:羁留;逗留。语出《楚辞·离骚》:“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白话译文
无边无际的茫茫旷野,阵阵秋风正席卷大地。我独自站在青江北望楼上,心中满怀着忧戚。
北去的那一片云彩,好象和家乡的路相通。但眼前的淡淡月色,还带着楚地萧瑟秋意。
名片上的字迹,早已经模糊不清。那回归的路途,仍然是处处布满荆棘。
放眼望前方,只能见一片茫茫烟水。我的道路啊,竟这般坎坷艰危。
无边无际的茫茫旷野,阵阵秋风正席卷大地。我独自站在青江北望楼上,心中满怀着忧戚。
北去的那一片云彩,好象和家乡的路相通。但眼前的淡淡月色,还带着楚地萧瑟秋意。
名片上的字迹,早已经模糊不清。那回归的路途,仍然是处处布满荆棘。
放眼望前方,只能见一片茫茫烟水。我的道路啊,竟这般坎坷艰危。
大中二年(848年)秋,李商隐欲入蜀依杜悰,行至巫峡、夔州之地,又折回江陵,途中登江楼而作此诗。
这是诗人跋涉旅途上抒发愁思之作。全诗着意表现前路茫茫的悲凉之情,意境凄楚。首联写登楼远望景色,此处万里清江,言已出峡,点明地点与位置,也写出峡谷地形。此地无边旷野,秋风卷地而来。此联豪迈高亮,极富画面感。“清”之一字已点染上哀伤的色调,羁旅之情暗生。故而一开篇就充溢着凄怆气氛。
颔联写仰望景色以借景抒情。第三句承“北望”,写浮云通故乡;第四句承“风来”,写月光带着楚地的凉气,借“望月”思亲,含蓄地抒发有家难归的郁闷之情。企盼回乡只能托云寄意,而自身却滞留荆楚,难以脱离。用云相通反衬人相阻,哀伤至极;本为千里皆可见之月,在诗人的笔下却带着异乡的气息,思乡之情可见一斑。第一句至第四句在结构上回环反复,形成呼应,足可见诗人的巧思。
颈联写左右顾望后,无所适从。那清托的名片字迹已经模糊,却找不到可托靠的人,想回北方京都的路上阻碍重重,这是失职以后辗转求告却一直失意的真实描写。“灭”“阻”二字既是客观情形,也是诗人的主观情绪,投靠无门,归期遥遥,诗人的内心彷徨孤寂。这里写出了诗人坎坷失意,无人知遇,前路与归途都阻碍重重。
尾联呼应首联,以眼前之景作收,烟水不绝,前程犹如烟水一般无定,象征自己前程渺茫,吾“道”不知所向:是继续“淹留”,或者是“陆发荆南”而返,诗人无法明确。“吾道岂淹留”是情绪极度压抑后,沉默之后的爆发,道尽诗人的悲伤和愤慨。此处以慨叹句直写诗人自己遭际不顺,情绪的低沉苦闷,溢于字里行间。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5
2.田秀丽解译.李商隐诗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138-139
3.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汇编今注简释).武汉.崇文书局.2011.336
4.李 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长春出版社.1990.279-280
5.黄世中.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三).合肥.黄山书社.2009.1672-1673
6.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