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低谷不自弃,我命由我不由天。
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
若是命中无此运,亦可孤身登昆仑。
红尘赠我三尺剑,酒换瘦马一世街。
世人朝路乃绝涧,独见众生止步前。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如若东山能再起,大鹏展翅九万里。
一入红尘梦易真,一朝悟透心境名。
一朝悟道见真我,昔日枷锁皆云烟。
天门将至百运开,拂尘轻笑问仙来。
何须扶我青云志,我自凌云至山巅!
1.低谷:比喻人生困顿、失意之时。
2.我命由我不由天:源自道教思想(如葛洪《抱朴子》),强调人的命运可由自身努力改变,而非完全由天注定。
3.青云志:高远的志向(出自《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踏雪:象征艰难跋涉,亦暗含孤寂清冷之意。
5.昆仑:神话中的神山,象征至高境界或理想彼岸;亦为道教圣地。
6.红尘:指世俗人间。
7.三尺剑:古代佩剑长约三尺,代指侠义、武勇或斩断烦恼的利器。
8.酒换瘦马”:化用古诗意象(如“古道西风瘦马”),表现漂泊江湖、以酒为伴的游侠生涯。
9.朝路:众人趋之若鹜的所谓“正途”或成功之路。
10.绝涧:深不可越的山涧,喻指看似光明实则险绝的歧途。
11.东山再起”:典出谢安隐居东山后复出建功,喻指失势后重新崛起。
12.大鹏九万里”:源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3.梦易真:在红尘中,虚幻如梦的经历反而让人误以为真实。
14.心境名:指对内心境界的真正领悟与命名(即明心见性)。
15.悟道:领悟宇宙人生真理(儒释道皆有“道”)。
16.真我:剥离世俗身份后的本真自我。
17.枷锁:指名利、执念、恐惧等精神束缚。
18.天门:道教中通往仙境之门,亦象征终极成就。
19.拂尘:道士法器,象征扫除尘缘、清净自在。
20.凌云:直上云霄,志向高远。
即使我正处在人生的最低谷,也绝不自我放弃;我的命运由我自己主宰,而不是听凭上天安排。
没有人支持我那高远的志向,我就独自踏着风雪,一步步登上山的最高峰。
哪怕命中注定没有这份好运,我也能孤身一人,攀登那神话中的昆仑仙山。
这滚滚红尘赐我一把三尺长剑,我便用酒换来一匹瘦马,走遍世间长街,度过这一生。
世人争相奔赴的所谓“康庄大道”,在我眼中却是断崖深涧;
唯有我看清真相,而芸芸众生却都在悬崖前停下了脚步。
大海行到尽头,苍天就是它的岸;当我登上群山之巅,我自己就是最高的峰!
若有朝一日我能东山再起,定如大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高空!
一旦踏入红尘,人们常把虚幻当作真实;但只要有一天彻底觉悟,就能明白内心真正的境界。
某日若能悟透大道、照见本真的自己,那么过去所有束缚我的枷锁,都将如烟云般消散。
当天门即将为我开启,万千好运随之而来,我轻轻拂去尘埃,淡然一笑,从容迎接仙缘降临。
谁还需要别人扶持我的青云之志?我自己就能直冲云霄,抵达那至高的山巅!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很明显是现代人写的,并非徐霞客所作,流行于抖音书法博主。
这首题为《凌云志》(或可称《登巅吟》)的现代仿古诗,虽非出自古代名家之手,却以磅礴气势、深邃哲思与古典意象的巧妙融合,在网络时代广为传诵。全诗二十二句,层层递进,从身处逆境到孤身奋起,从红尘历练到悟道超脱,最终抵达“我为峰”“问仙来”的精神巅峰,堪称一首充满英雄气与道家风骨的当代励志宣言。以下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文化意蕴三方面进行赏析:
一、主题思想:抗命·自强·悟道·逍遥
全诗以“我命由我不由天”开篇,高举主体意识的大旗,奠定全诗反抗宿命、主宰命运的基调。这不仅是对传统“天命观”的挑战,更是对个体能动性的极致张扬。
随后,“无人扶我”“孤身登昆仑”等句,凸显孤独而坚定的奋斗者形象——没有贵人提携,没有命运垂青,唯有踏雪前行的双脚与不灭的青云志。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令人动容。
中段转入对红尘世相的洞察:“世人朝路乃绝涧”,揭示世俗成功路径的虚妄与危险;而“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则以天地为尺度,将个人意志升华为宇宙境界,彰显极致自信。
结尾处“悟道见真我”“拂尘问仙来”,则由儒家式的进取转向道家式的超脱,完成从“入世奋斗”到“出世逍遥”的精神跃迁。昔日枷锁化为云烟,天门洞开,百运自至——这不是靠神佑,而是修为与觉悟的自然结果。
全诗因此构成一条完整的精神成长路径:困顿 → 自立 → 奋斗 → 觉醒 → 超越。
二、艺术特色:意象雄奇,语言铿锵,结构回环
1. 意象雄浑,古今交融
诗中密集使用“恒山”“昆仑”“大鹏”“天门”“三尺剑”“瘦马”等经典意象,既有《庄子》的逍遥,又有李白的豪放,亦含江湖侠客的漂泊。如“踏雪至山巅”“酒换瘦马一世街”,画面感极强,孤寂中见风骨。
2. 对仗工整,节奏激昂
虽为自由体仿古诗,但多处暗含对仗:“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化用林则徐名联,气象宏大;“一入红尘梦易真,一朝悟透心境名”形成时间与认知的对照,富有哲理韵律。
3. 首尾呼应,强化主旨
第二句“无人扶我青云志”与末句“何须扶我青云志”形成回环,前者是无奈中的坚持,后者是觉悟后的傲然,情感层层升华,凸显“无需外力,自可凌云”的终极自信。
4. 语言兼具古韵与现代感
用词典雅(如“拂尘”“青云志”“绝涧”),却不晦涩;情感直白炽热(如“我自踏雪至山巅”),契合当代青年对“逆袭”“自我实现”的共鸣。
三、文化意蕴:儒道互补,侠道合一
此诗巧妙融合了三种文化精神:
儒家之“刚健有为”:强调自强不息、修身立志,如“东山再起”“青云志”皆属士人理想。
道家之“逍遥无待”:主张破除执念、顺应自然,“悟道见真我”“拂尘问仙”体现道家返璞归真、与道合一的追求。
侠义之“孤高独立”:“三尺剑”“瘦马”“踏雪独行”等意象,承袭唐宋以来游侠精神,重义轻利,快意恩仇。
三者交织,塑造出一个既脚踏实地又心游万仞的现代“精神侠者”形象——他不靠天命,不依权贵,不随流俗,只凭一腔热血与一颗明心,走完从凡尘到仙门的全部旅程。
结语
这首诗之所以打动人心,正在于它回应了当代人在焦虑、内卷与迷茫中对自主性、意义感与超越性的深切渴望。它告诉我们:
即使世界不扶你一把,你仍可踏雪登巅;
即使命运看似无路,你仍可自辟昆仑;
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红尘,而是在红尘中觉醒,然后笑着拂去一身尘,走向属于自己的天门。
这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曲献给所有不甘平庸者的灵魂战歌。
1.网络&通义千问